索引号 : 011336925/2022-25957 文 号 : 咸发改创新〔2022〕4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 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咸宁市数字经济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04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08-04
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发改局: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咸宁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咸宁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信息革命正从技术产业革命向经济社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能不能适应和引领数字化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中国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产值从9.5万亿增长至35.8万亿,占GDP的比重从20.3%上升到了36.2%,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20年,针对疫情催生的新需求、新模式、新产业,湖北省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网信企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武汉市也在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在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拉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具有重要作用。咸宁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作为 “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中的咸宁,理应依托“573”工程,加快推进咸宁人工智能、大数据、5G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构建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咸宁模式。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编制。
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促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意见》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30》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
--《湖北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2年)》
--《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
--《咸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咸宁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咸政发〔2019〕3号)
--《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数字经济大发展
数字经济引擎地位日益突出,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开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新动能、新依托。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总量超3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占GDP比重达43.7%。产业数字化依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占数字经济比重84.4%,其中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比分别为8%、24.1%、43.9%。美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德国、日本、英国等80%以上的国家数字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如图1,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图1 2005-2020年数字经济总体规模
图2 2005-2020年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GDP比例
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球电子信息制造技术加速创新,存储器、射频器件等ICT基础技术实现突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动相关芯片和产品加速研发。5G 商用序幕拉开,各国加速 5G 商用进程。互联网创新衍生新业态、新模式,视频类APP等移动应用迅猛发展,游戏产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数字化市场快速崛起。
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ICT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产业数字化日趋明显。工业互联网成为各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选择,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应用加速推进。
国内外数字产业取得显著效果。各国政府将数据视为重要战略资源,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及相关举措倡导通过数字化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府投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开放政府数据战略持续贯彻落实,实现数据资源普惠,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国数字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数字产业集聚效应渐显(如图3所示)。
图3 全球代表性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第二节 发展形势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占比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19.1%,占GDP比重为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占GDP比重为31.2%,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线办公、在线视频、网络视频等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倒逼下不断涌现,大量企业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加强供需精准对接、高效生产和统筹调配,三次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入推进,2020年,全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
各地竞相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浙江省、广东省、贵州省分别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将其作为战略行动重点推进,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等省市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促进数字经济规模化发展(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省份数字经济竞争指数排行榜
第三节 发展基础
数字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1年湖北省建成5G基站1.3万个,6个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上线运行。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芯屏端网”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正在进一步超前布局“新基建”,改造提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等网络硬件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推进5G商业应用,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两区一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发力,为湖北经济插上数字翅膀。武汉在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其积极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目标为咸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机遇。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咸宁出台政策支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制造业,加强互联网融合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布工业互联网APP、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创新、超高清视频等产业行动计划,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武咸同城加快布局。完善武咸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嘉鱼武汉融合发展区高标准建设,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和重大产业转移“桥头堡”。加强咸宁高新区同武汉东湖高新区深度对接,使咸宁积极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咸宁市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全市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特种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益农信息社建设、可控化智慧监管体系、电子商务农村化、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等为咸宁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产业基础。
第四节 面临挑战
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足。“智慧咸宁”战略实施卓有成效,但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依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县(市、区)与主城区信息基础设施差距较为明显,特色园区宽带设施亟待升级。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网络化升级、智能化改造有待进一步提升。5G基站建设亟需全面部署,加大新5G基站,5G+工业互联网等推进数字经济“新基建”建设亟需重点发展。
产业要素支撑不足。咸宁受地域及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产品结构处于中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产业规模有余而发展动力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节能减耗等领域应用不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特种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支持不足,数字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引进、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使得咸宁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移转化困难。需要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基础软件、5G通讯、操作系统、智能传感与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强化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应用,加快数据资源的转换。
数据安全体系尚未建立。咸宁市数据安全体系面临着安全领域具有共性特征的新问题、新挑战。数据主体责权边界不够明确,数据采集应用范围界定不清晰,个人隐私安全保护意识不强,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不足。企业采用集中控制、内外联网,管理不善容易导致企业信息泄露,加大企业商业风险。需要从全市数字经济的整体布局出发,开发应用防护技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全力推动咸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武咸同城”发展为引领,以强化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为核心,基于武汉“一芯两带三区”产业战略布局下构建咸宁数字经济战略布局。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数字化发展,夯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基础,建设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据集聚与开放、打造产业生态、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促进咸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强ABCDG等数字经济新技术和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将咸宁市打造成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场景应用驱动。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应用场景优势,深度挖掘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开放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综合服务,搜集场景相关数据,拓展产业应用相关需求,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发展满足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坚持开放创新引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强化武咸同城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数字经济高级生产要素汇聚咸宁,通过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发挥咸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融合互利带动。围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所衍生的相关领域,以应用为导向,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深入推进互联网企业、产业公司和软件开发企业集聚,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坚持生态协同聚能。构建跨界人才融合、应用技术复合和企业主体共生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要素供给质量,加快实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数字核心产业和数字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坚持平台共享支撑。搭建 ABCDG 技术应用平台、APS 产业服务平台、产业载体支撑等共享平台,重点推动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建设,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社会共享开放。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到 2025 年,咸宁市全力打造“三个高地”;数字技术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
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提速发展数字技术,培育壮大数字平台,推进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全力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全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抢抓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数字产业发展高地。
数字社会建设高地。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问题,开发便民应用服务,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推进咸宁“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数字化能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规划建设,全市数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显著提升,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咸宁发展成为湖北省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
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处于湖北省数字产业发展中游靠前位置,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20%,数字产业化增长率达到15%,产业数字化增长率达到25%。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广度及深度
加快工业软件应用,支持工业软件上下游企业发展工业操作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工业数据分析软件、工业智能软件与解决方案等智能制造基础软件产品,夯实“新四基”核心能力。加强对工业APP的资源投入,推动工业APP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产业化。在重点行业开展工业软件试点示范,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同行业中小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构建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工业软件研发、交易和应用体系。鼓励支持大型企业、大型平台提供商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工业APP服务。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牵头或联合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业技术承载平台、开发平台。提升技术实力,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企业数字化升级。支持平台加强内部合作,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围绕重点应用场景提升速度、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打造全市5G区域创新应用高地。深化工业物联网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强设备互联网数据采集。
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加快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体验和推广中心。形成多点辐射、放大倍增的带动效应。促进工业互联网区域协同发展。支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优势互补、协同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劲的示范点。面向离散工业、流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各个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路径与业务模式,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行业和场景。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或工业企业推进数字化创新中心和生态系统中心建设,组织工业互联网线上精品课程培训。扩大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
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瞄准电子信息、软件、互联网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施策,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眼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 “独角兽”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各类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催生“双创”新企业,对获得省级 “双创”试点示范的数字经济企业给予奖励扶持。对全市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开展大排查行动,绘制数字经济产业分布图、产业链招商图,建立数字经济领军型、成长型、潜在型企业培育库,制定企业评定标准,对于认定的数字经济企业加大从领导挂钩、要素保障、财政补助等方面扶持力度。
二、服务业全面数字化转型
智慧物流。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项目建设。借助各种先进技术手段,采集物流过程各种信息,实现物流环节中人员、车辆、货物、装备、场站、门店等不同物流要素充分物联网化。结合物流企业具体业务场景,实现物流各个业务主体,不同物流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物流业务的数字化发展。加强对物流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优化物流数据为基础的调度服务,物流业务数据模拟服务,宏观经济分析服务。建设咸宁市物流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物流骨干网,推动跨运输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
智慧旅游。基于“智慧+服务”模式,突出数字化在景区服务新业态发展,推进服务+营销的现代旅游服务模式,支持网络直播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咸宁影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打造咸宁三国赤壁古战场、隐水洞等智慧景区样板,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推动全市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整合共享和应用,探索在线旅游管理、服务、营销新模式,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咸宁”,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
促进数字文化消费。进一步降低5G宽带入户费用,提供更多面向农村人口、偏远地区人口和在校生的5G优惠套餐服务。支持咸宁本地的融媒体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突破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关键技术,应用超感影院、混合现实娱乐、广播影视、媒体直播改善数字文化产品体验。开发更多、更先进、更有创意的数字文化产品体验馆,如VR影院、VR体验馆、互动电影体验馆。
大力发展新零售。实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商店、智慧商圈,积极推广智能便利店、自动售货机,增强消费体验。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整合实体商业资源,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
智慧教育。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方式,积极开展智慧教育“空中课堂”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依托咸宁教育平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网上办,打造咸宁教育微审批平台。
智慧医疗。促进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产业发展,拓展和延伸医疗APP应用,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集成应用。
智慧信息服务。把握物联网产业强劲发展机遇,积极发展车联网,建设智能交通网络,研发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和车载智能终端设备,拓展各类车载信息服务,围绕车联网产业链,积极引进以“车载终端设备、无线传播媒介、服务器平台”三大部分为核心的企业入驻咸宁。
三、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作用,建设农业自然资源、种植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大数据库,构建咸宁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如冷链物流、智能化种养殖基地以及智能供应链体系,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挥人工智能、5G技术驱动作用,促进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数据预测,打通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提升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农业数据云,农业指挥调度中心、12316资讯服务中心,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等N个子系统建设。逐步建成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在线共享、服务全市“三农”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
一、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实施数字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围绕重点支柱特色产业,按照“数字中小企业—数字成长企业—数字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遴选培育数字产业链领航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金字塔式”的数字企业成长梯队。鼓励各地招大引强,用足用好咸宁经济发展平台,支持数字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资金资本、高端设备。
二、打造数字化集聚发展平台
加快数字经济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咸宁高新区、咸安区为主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依托全市初具规模的数字经济园区,加快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实施数字经济产业园图谱项目,搭建咸宁数字经济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数字经济成长型企业建设。
三、加快培育数字平台经济
提升企业大数据运用能力。支持“政、产、研、学、用、金”协同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建设健康医疗、在线学习、家庭娱乐、健康旅游、居家养老为主的云生活服务平台,支持电信运营商大幅度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成本。支持建设国家新型信息消费体验馆、咸宁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一批网红孵化基地、大型直播平台和智能产业基地,促进全市“电商经济”、“宅经济”、“云经济”等数字经济平台快速发展。
第三节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领域,立足全市工业新型优势产业链,推广应用场景,探索行业应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平台,面向工业、交通等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重点行业领域,推进跨行业大数据整合集聚运用。加快培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特种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支持通城县打造百亿电子线材产业。
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咸宁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优势,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新型显示器、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器件、光电子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材料及关键设备研究与开发,突破企业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全力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数字化技术突破。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人工智能重点产品及龙头企业。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支持和培育数控机床、工业与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培育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及产业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应急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打造若干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生物医药产业。加强数字技术对医药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药品数据、临床研究数据、诊疗环节数据、审批数据、保险数据、基因数据等进行收集、整理、加工、读取和分析。通过云计算技术提高企业沟通效率和生产力,实现数字技术在企业运营、成本优化、运营收益等多个方面的应用。
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
5G产业。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5G产业基地。精准引进一批5G智能终端、通信模组、天馈线等制造企业和项目,支持市内企业形成5G关键器件及材料生产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综合服务水平。
物联网产业。推动传感器、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云服务与边缘计算服务,培育车联网、医疗物联网、家居物联网产业。
区块链产业。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的区块链技术创新,设计区块链服务平台在金融科技、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方案。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数字社会建设
一、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妇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范围。
二、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
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程度。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三、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市人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第五节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一、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升咸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全市人口、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推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交通、气象等数据采集开放共享,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二、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迭代,增强政务信息系统快速部署能力。
三、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政府决策机制,提高基于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节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
一、加快关键技术突破
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网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聚焦核心电子器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高性能计算、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汇聚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前沿基础性、应用性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补齐研发链短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提升数字产业新能级
重点推进面向工业企业的软件、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大人工智能、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应用。强化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着力提高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软件、5G等重点领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细分领域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有综合实力的平台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企业品牌。调整优化大数据等各类产业园区,创建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加快建设特色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强化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和引进力度
支持全市范围的大数据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公共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加强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存储与管理、计算模型与系统、分析与可视化等核心技术研发。探索建立开放的科技攻关新机制,梳理数字经济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目录,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对获得立项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5G、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批立项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第七节 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
一、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依法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二、提升信息安全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快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建立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数字经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的机制、手段、平台建设,提高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撑能力,建立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
三、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工业生产、主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安全接入和防护,强化控制网络协议、装置装备、工业软件等安全保障,提升信息安全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安全能力。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合作,保障企业设备和控制系统的安全。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数字设施升级工程
一、高标准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探索建设跨链平台。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建设高速骨干光纤网络,推动骨干网架构持续优化。加快5G网络部署和商用推广,开展5G网络测试及应用试验,升级企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园区宽带网络提速。
二、“三网”提质工程
鼓励互联网企业无缝对接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精准营销服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基础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牵头或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平台测试验证,提升平台技术和服务水平。推进感知互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宽带物联网。
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重点围绕信息通信、工业电子等应用领域,培育智能产品,研发智能控制产品,培育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等特征的技术和产品。促进大数据基础类技术、分析类技术研发。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公路、铁路、水运、水利、邮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协同建设车联网、船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设施共享,完善综合交通协同运营与管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集成创新。
第二节 打造数字产业经济创新高地
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到咸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争取一批武汉研发基地落户咸宁。推动湖北省智能机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加强桂花产业技术研究院、油茶产业全资源化研究院、竹产业技术研究院、砖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资源整合利用。推动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
二、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
以咸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未来科技城),加快引进互联网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平台为载体,构筑园区数字化生态圈,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创新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数字社会建设高地。
三、建设咸宁市智能制造产业园
推进咸宁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开发区智能制造孵化园建设,建设智能制造加工基地。对咸宁市的小微型加工厂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实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深度融合,打通整条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咸宁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机电、3D打印等项目,促进智能机电、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
第三节 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工程
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在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建立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遴选数字经济场景,组织研究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指引等,指导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大数据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等项目实施。推广智慧消防、智能制造、智慧水务、智慧警务、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示范应用。
第四节 实施数字人才引育工程
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以“咸商咸才回归”计划为抓手,精准对接省“博士服务团”等重大人才项目,集聚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助力咸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管理人才。加强与光谷科学岛的资源链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人才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支持人才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建共享。落实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模式,优化人才交流管理。
二、实施灵活就业激励
支持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各类增值应用开发平台、灵活就业保障平台。支持企业通过开放共享资源,为中小微企业主及创客提供企业内创业机会。广泛开辟工资外收入机会,鼓励对创造性劳动给予合理分成,面向自由设计师、网约车司机、自由行管家、外卖骑手、线上红娘、线上健身教练、自由摄影师、内容创作者等各类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等多样化就业服务和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
第五节 提升数字社会治理工程
一、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力
在咸宁高新区、咸安区、嘉鱼县等地建设“城市大脑”,构建“万物互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城市大脑神经感知网络,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应急广播等基础设施与5G网络、物联网、传感技术的融合运用,推进智能生活垃圾转运站、智能逆向物流回收系统、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互联网+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智慧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智慧灯杆建设,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管控水平,加快互联网数据和城市路口信号控制系统双向互通,实行交通控制随流量柔性调节。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智能收费系统,推进停车泊位共享平台建设。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支持探索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领先的数字城市。
二、加快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进一步深化“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模式,持续建设完善“1+N+M”的全市政务云平台,推动建立可靠、智能化、云网一体的“数字政府”智慧网络。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综合一窗”通用受理的管理平台。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拓展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多端融合、智慧联动的政务协同应用体系,打造数字化政府。
第六节 发展数字“新基建”
一、大力推进智能高速信息网络建设
积极编制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建成全市域连续覆盖的5G网络,推进全市5G先用先试城市计划落地落实,千兆网络覆盖普及,推动IPv6规模部署,提高全市范围的IPv6覆盖能力。
二、建设存算一体的大数据中心
完善咸宁城市大脑工程建设,建设咸宁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的绿色改造。
三、建设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
完善咸宁物联网感知体系,实现充电桩、智能电网、视频感知等各类城市感知终端的数据共享。在全市探索车联网测试道路部署“5G+V2X”车路协同系统,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体系。每年新增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多层次的数字交通系统。整合共享全市视频感知资源,建设全市应急感知体系。建成“智能互动”的城市物联网。
四、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
推动既有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内容,明确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应用。
第七节 数字监管治理工程
一、构建多方共治监管机制
坚持创新发展、包容审慎的治理原则,探索建立党委、政府、行业组织、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有效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新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社会化数据审查机制,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研究制定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建立相关风险事件的跨部门预警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
二、提升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水平
加快构建全市一体化监管平台,动态更新监管事项清单,将监管事项纳入部门监管业务系统运行,创新监管技术方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于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生态保护、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推进非现场监管、移动电子执法和风险预警模型等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应用。深度应用视觉智能、物联感知等先进技术,推进新一代雪亮工程建设。推动市县各层级和各领域信用数据的纵横联通和分析挖掘,构建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精准实施、分类扶持的新型监管机制。
第五章 数字经济规划环境影响评估
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推进一批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日俱增的IT产品含有许多金、银、铜、锡等贵金属,如果随意丢弃、焚烧、掩埋,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在《咸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进行一定的环境评估工作,推进咸宁数字经济的高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消除和降低规划实施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促进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
第一节 污染要素及评价范围
一、数字经济下的环境光污染元素
1.电子垃圾。包括各类计算机、打印机、家用电器等电子产品,居联合国环境计划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小时就有4000吨电子垃圾产生,不仅量大而且危害环境,特别是电视、电脑、手机、音响。
2.电磁辐射。
二、环境评估范围
环境评估的空间尺度,包括规划空间范围以及受到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地区,周边区域的确定需要考虑环境要素评价范围,兼顾区域内流域污染物传输扩散特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行政边界。
规划评估的时间尺度,包括整个规划期,并根据规划方案的内容、年限、选择评估的重点手段,本次规划环境评估以2021年为基准年,规划跨度为2021-2025年。
第二节 数字产品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废弃物产量持续增加
技术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数字产品在开发、使用速度迅速提高,其产生的危害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个性化和潮流现象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富含新型化学元素的产品大量出现,在实现产品价值的同时,也导致多种的污染元素和污染形式进入生态系统。
二、环境污染
废水产生。《规划》内工业废水主要来自于数字化企业及数字化技术设施建设,而配套的生活区、管理服务中心、综合公共服务区为非生产性工业建设,主要为生活污水。对数字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三级或者行业排放标准的间接排放标准后与生活污水一道排入污水管网。再进行处污水理。
图5 废水执行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石方开挖、建筑垃圾、建筑材料运输,此外还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的能源中心燃气废气、地上停车位、地下停车位进出车辆及公交综合换乘枢纽公交车排放的尾气。
图6 固定气污染源大气挥发性有机排放标准
固体废弃物。规划范围内拆除的现有建筑所产生的建筑垃圾,5G产业、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废旧油漆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次智慧旅游推进过程中游客的垃圾,商贸服务的办公垃圾等。
全市规划区以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大数据、5G、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为主导产业,以下是每种产业的污染强度。
图7 规划主导行业污染分析
第三节 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数字产品个体在生产的时候,就应该制定有效的后期分析处理机制,控制好废弃物的生态服务工作,根据产品的危害类型和具体的危害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产品在报废后的科学处理方式。建设科学的回收体制机制,实现产品的科学回收循环,如在产品设计之初能够实现可回收部分的独立性、可拆性,提高完整回收的能力和可重复利用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流程,听取生产单位厂商的具体指导意见,建立不同产品的定向回收机制。
要做到无害化处理,要摒弃各种不科学、污染性的行为,在实现技术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强化政府对于无害化技术处理模式的引导性作用,加大对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企业及相关单位人财物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咸宁相关企业加强自身无害化处理的研发投入。
二、落实监督机制
数字产品的废弃物环境监督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实现对基本监督效果的保障,必须要有效的落实科学的监督机制。同时要提高监管工作开展成效,加大科普宣传,提升监管工作社会影响力,发挥出具体监管方式的引导性和完善性。要实现对于基本监督工作开展的全面性执行方式,做到监管执行到位,监管效果作用发挥,形成对于不良污染行为的有效威慑,发挥出监管过程中的基本监管作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市数字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组建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数字经济研究智库,为数字经济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及智力保障。
第二节 加强政策支撑
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各项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列入省重大项目计划的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研究制定新型基础用电等相关政策,加大相关专项资金和基金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谋划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领域重点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创建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平台、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咸宁市中小企业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湖北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设立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数字经济产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创新激励政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制定数字人才发展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产学研协作,高层次平台集聚等方式,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新平台,研究制定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就业制度,人才培训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数字经济创新创业。
促进信息消费。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面向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发挥政府应用、重大工程示范作用,带动扩大信息消费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洞察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数字经济消费需求。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梳理修订与数字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政策法规,探索研究数据确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制定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数据采集、开放、交易和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
加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力度和可靠性保障,强化重点领域工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云平台,强化数据链、供应链、产业链共享及联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落实支持数字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行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包容审慎、鼓励支持数字产业有序发展。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及数字经济平台,加大对数字经济宣传力度。
附表: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单位 | 项目建设内容 | 建设起止年限 | 总投资(万元) |
1 | 咸宁市5G宏基站改造(基础设施) |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市分公司 | 2020-2022年预计建设3600座 | 2020-2022 | 16500 |
2 | 咸安区5G宏基站改造(设备)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公司 | 2020-2022年预计建设1200座 | 2020-2022 | 30000 |
3 | 咸安区第一期5G网络建设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公司 | 5G核心网、5G基站设备、5G线路配套、5G城域网、5G配套电源、5G机房改造、5G配套空调等 | 2020-2022 | 12000 |
4 | 咸安区5G宏基站改造(设备) | 咸宁移动分公司 | 2020-2022年预计建设950座 | 2020-2022 | 38000 |
5 | 咸宁市5G基站建设项目 | 湖北广电网络咸宁分公司 | 1200个5G基站建设及设备 | 2020-2022 | 15000 |
6 | 嘉鱼县5G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铁塔公司及各电信运营商 | 投资建设5G基站及通信网络设备、基站天线、射频、光纤光缆、光模块等相关通信设备。到2022年完成400座5G基站建设,实现县域主城区信号全覆盖,逐步覆盖全县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车站、港口)、医院和重点旅游景区。 | 2020-2023 | 10000 |
7 | 赤壁市5G网络建设 | 赤壁市科经局 | 新建宏基站900座改造微站200座,电费投入(2020年-2022年) | 2020-2022 | 51909 |
8 | 崇阳县5G基站建设项目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公司,中国移动咸宁分公司 | 5G宏站、楼面站和网络微基站,实现县城、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5G全覆盖。 | 2020-2022 | 18000 |
9 | 通山县5G基站建设项目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公司,中国移动咸宁分公司 | 移动无线网工程改造升级项目 | 2020-2022 | 17600 |
10 | 咸宁市新建网络 | 湖北广电网络咸宁分公司 | 新建城区配套光纤网络建设 | 2020-2022 | 10000 |
11 | 咸宁市大数据能力平台 | 咸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 项目总体建设内容“一中心、两大支撑应用、三体系、四大功能区”。 | 2021-2022 | 400000 |
12 | 崇阳县希世科技云存储大数据中心 | 湖北希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新建6000平米标准化数据服务中心一座,购置数据服务器5800余台,配套建设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 2020-2022 | 12000 |
13 | 咸宁市“智慧长江”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项目 |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嘉鱼县人民政府 | “天地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环境监管指挥中心装修改造工程等。 | 2020-2022 | 10900 |
14 | 赤壁市一网通办 | 赤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 互联网+政务服务统一入口服务、省、市两级系统对接、电子证照库建设、统一受理系统和业务办理系统、行政监察系统建设、大数据平台对接及数据交换服务、实体办事大厅改造工程。 | 2020-2022 | 11600 |
15 | 赤壁创新聚集区创新创业平台 | 赤壁市金投集团 | 项目建筑使用面积36000平方米,建成集科技孵化、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人力资源、金融投资、创新创业、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四新经济、项目路演、综合培训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 2021-2025 | 50000 |
16 | 赤壁市打造物联感知系统 | 赤壁市城管执法局 | 综合物联感知系统,城市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城市时空感知体系,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 | 2021-2023 | 17200 |
17 | 咸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 咸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 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包括四大管理系统,全面助力智慧审批。 | 2020-2023 | 30000 |
18 | 咸宁市智慧管理大平台 | 咸宁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 项目总体建设内容“一个决策中心、六大支撑平台”。 | 2020-2024 | 30000 |
19 | 咸安区官埠智慧物流园建设项目 | 湖北关埠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 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250307㎡(375亩),其中:物流高仓30000㎡,物流平仓32000㎡,汽修汽配9900㎡,果蔬冷链7800㎡,司机之家12000㎡,5G智慧物流中心8000㎡,5G智能系统,企业孵化中心38000㎡,接待中心3000㎡,服务中心14000㎡,生态停车场:20000㎡,机动车停车位计800个。 | 2020-2022 | 36000 |
20 | 咸宁市捷利泉都现代物流综合产业园 | 捷利泉都(咸宁)现代物流有限公司 | 园内总建设面积300000m2,其中:智能仓储中心150000m2 ,互联网+物流交易及运作平台大楼30000m2、电子商务大楼20000m2,非生产性工业用房20000 m2,高端智能物流分拨中心80000m2。 | 2020-2021 | 102500 |
21 | 赤壁望家欢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 | 中铁一局集团 | 赤壁望家欢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园B1地块占地218.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77571.7平方米。其中冷链智能云仓71128m²,果蔬展示交易区、冻品展示交易区、水产展示交易区、副食百货展示交易区、城市配送中心106443.3m²。 | 2020-2021 | 105000 |
22 | 赤壁市智慧电网 | 赤壁市科经局 | 现有电网改造工程、调度自动化系统、电网地理信息系统(GIS)、95598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精益管理系统(PMS) | 2021-2023 | 41600 |
23 | 咸安区充电站建设项目 | 咸安区交通运输局 | 拟在城区新建一处,10个乡镇各新建一处 | 2021-2023 | 15000 |
24 | 崇阳县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项目 | 崇阳县供电公司 | 新建充电桩400个,其中天城城区新建150个,其他乡镇250个(106国道沿线100个);建大型充电站2个,满足100部电动汽车同时充电需求。 | 2020-2023 | 12000 |
25 | 咸宁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系统项目 | 咸宁市应急管理局 | 1、将全市地震、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江河水库、气象环境等监测信息集成,重点防护目标状态实时监测,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2、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3、预防燃气爆炸、桥梁垮塌、路面坍塌、城市内涝、电梯安全事故、大面积停水停气等重大安全事故,实现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全面提高信息集成、综合研判和危机应对能力,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城市安全发展与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2021-2025 | 10000 |
26 | 咸宁市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 |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 | 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中心、农业院士专家工作平台、农技推广交流中心、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智慧种植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慧农业保险服务平台、农业观光体验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智慧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平台。 | 2022-2025 | 100000 |
27 | 鄂南暴雨中心防灾减灾系统治理能力建设项目 | 咸宁市水利和湖泊局 | 非工程措施:建立暴雨中心预警预测和协同防御体系主系统,实现市、县、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并通过移动平台发布暴雨山洪预警信息和防治方案。工程措施: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消纳暴雨山洪,减少地表径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系统,减少灾害损失。 | 2020-2025 | 1000000 |
28 | 咸宁市水利信息化工程 | 咸宁市水利和湖泊局 | 对全市水利信息化工程进行改造升级包括: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监管,河湖生态环境的监控,农村规模水厂运行的信息化改造,大中型灌区的信息化监控,水土保持的监测,河道采砂的监控管理以及水利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内容。 | 2021-2025 | 103100 |
29 | 赤壁市应急管理系统 | 赤壁市应急管理局 | 应急指挥大厅、智慧应急业务应用、感知网络 | 2021-2023 | 16147 |
30 | 赤壁市智慧水务 | 赤壁市水务集团 | 智能设备管理平台,综合调度平台,管网地理信息平台,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DMA漏损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管理系统,二次供水管理系统,智慧营收(自动抄表、报装、客服等),智慧水厂(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监管及运维等) | 2020-2023 | 26697 |
31 | 赤壁市提升光纤宽带接入速率 | 赤壁市科经局 | 城区主干光纤提速、城镇居民千兆光纤入户、农村百兆光纤入户工程 | 2020-2022 | 13461 |
32 | 咸宁铁路智慧物流园区 | 咸宁高新区 | 项目位于咸宁市高新区横沟桥镇北侧京广铁路与京广高铁交汇处以西地块。园区内设包装成件、集装箱、长大笨重、散堆装货物、商品汽车、流通加工区、仓储配送、冷藏等功能区,以及交易展示区、综合服务区等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型物流园区。 | 2021-2023 | 100200 |
33 | 通山县智慧停车系统项目 | 通山县城市发展有限公司 | 用地面积约601亩,建设停车位共2万个,建设内容包括智慧停车系统软件服务、相关设备机房、标识标牌、停车泊位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 2021-2023 | 50000 |
34 | 咸宁智慧城市综合安全大数据智能运营项目 | 武汉青鸟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 建设智慧城市综合安全管理产业研究院、视频及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机房、物联网感知平台、智慧城市安全综合监管服务运用平台、安全值守运维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 2020-2025 | 52000 |
35 | 赤壁市智慧康养服务建设项目 | 赤壁市卫健局 | 城市康养云平台(医养结合),智慧社区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智慧机构养老,智慧养老地产(养老园区),智慧康养大数据 | 2020-2023 | 12200 |
36 | 赤壁市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 赤壁市卫健局 | 居民电子健康卡,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康大数据中心,基层业务一体化,互联网便民惠民,人工智能应用,医共体分级诊疗中心,疾病预防与控制 | 2020-2023 | 18550 |
37 | 全域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 咸安区文旅局 | 1、新建咸安区旅游集散中心,建筑面积20000㎡,配套基础设施。2、新建咸安区旅游数据中心,建筑面积1000㎡,配套旅游网络信息平台系统。3、各旅游景点游客集散点,每处建筑面积100㎡。共37处,总计建筑面积3700㎡。4、各旅游景点标准化厕所,每处建筑80㎡。共37处,总计2960㎡。5、各乡镇游客集散分中心,每处建筑面积500㎡。共13处,总建筑面积:6500㎡。6、各旅游景点景区生态停车场,每处停车场面积500㎡。共37处,生态停车场总面积:18500㎡。7、各旅游景点景区到交通干线的二级旅游公路及沿线环境整治,二级旅游道路面积:262500㎡,道路沿线环境整治:12000㎡。8、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包括旅游形象标识牌、交通引导标识、旅游景点标识、服务提示标牌等各类标识标牌。共1950处。 | 2021-2025 | 27400 |
38 | 嘉鱼稳健医疗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互联工厂升级项目 | 稳健医疗(嘉鱼)有限公司 | 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WMS系统;升级SAP系统功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通过互联网络共享信息实现协同研发、智能生产、精准物流和智能服务 | 2020-2025 | 90000 |
39 | 咸宁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 咸宁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咸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拟对咸宁国家级高新区149.27平方公里建设“智慧园区”,以“信息港”作为核心驱动及“数字经济”中心。项目按范围可分为园区智能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港“数字经济”中心建设。(一)园区智能信息化建设目建设具有产业链整合、产学研合作、网络社区、创新机制、生态氛围等特色的新型智慧园区,以提升园区管理及服务能力、提供基础设施运行保障、促进园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建设内容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应急系统、数字物流、5G物联网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用户展示为架构,建设云数据中心、3D GIS地理信息系统、机构推荐服务平台、活动事务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园区运营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平台、园区耗能管理、运营智慧中心等。(二)信息港“数字经济”中心建设建设园区信息数字经济中心,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园区劳动市场信息化平台、园区培训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 | 2020-2025 | 65000 |
40 | 咸宁市农产品(食品)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 湖北咸宁凤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1.农产品(食品)创新成果转化区新建综合楼、研发中心、洁净车间、仓库、辅助生产用房、生活用房等建筑物157330㎡;2.仓储物流区新建综合楼、气调库、冷冻库、常温库、分拣加工车间、物流配送中心及员工生活用房等建筑物50316㎡;3.购置安装冷库制冷设备及仓储设备;4.园区道路、绿化、供配电及照明、给排水、天然气站、室外消防、环保设施等公用工程及设施。 | 2020-2022 | 67000 |
41 | 崇阳县新型钒产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 崇阳京阳钒业有限公司 | 占地120亩,建设“产、学、研”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年处理5万吨废催化剂的生产线1条、年产10万m3的钒电池电解液生产线2条(共计年产20万m3钒电池电解液)、年产50万吨钒基燃煤催化剂的生产线2条(共计年产100万吨钒基燃煤催化剂)等。 | 2022-2023 | 14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