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6925/2022-30261 文 号 : 咸发改服务〔2022〕10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 市发改委关于印发咸宁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02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08-1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单位:
《咸宁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1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咸宁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咸宁市宏观经济整体向好,服务业投入持续加大,一系列经济转型升级和刺激内需政策效应显现,内外市场有效开拓,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日益提升,贸易市场持续旺盛,主导行业带动作用明显,新兴服务业成为发展亮点,全市服务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效益突出。“十三五”以来,咸宁市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90.08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3.3%,比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2020年占比达到44.5%。2019年全市服务业企业效益日趋提升,亏损面明显下降。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房地产)实现营业收入82.68亿元,较2015年增长1倍,服务业发展效益明显提高。2019年全市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房地产)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1.89亿元,为2015年的4.9倍;2019年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房地产)亏损面为17.6%,比2016下降了2.75个百分点。
服务业投入快速增长,税收贡献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增长17.1%,服务业投资占全部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47%。2019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税收62.50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为50.9%。分行业看,税收贡献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金融业,占比分别为27.1%、28.9%和9.3%。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从业人员报酬稳步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根据咸宁市第四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不含房地产)达到18.9万人,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等行业。
主导行业带动作用明显。2019年咸宁市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四个行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合计实现增加值达406.4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8.9%;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三个行业是2019年咸宁市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带动力。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2019年,咸宁市批发和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97.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10亿元,同比增长12.0%。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74亿元,同比增长15.7%。
新兴服务业成为增长的亮点。在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咸宁市新兴服务业迅速兴起,且增势强劲。根据咸宁市第四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2018年末,咸宁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比第三次经济普查增加1643个,增长9.6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增加4745个,增长7.2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增加839个,增长3.05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增加416个,增长1.8倍。
2.发展优势
咸宁是一座宜游宜居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享有“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之城、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等殊荣。绿色是咸宁的魅力名片,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53.01%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咸宁“天然氧吧”,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5.09,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为优。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4%,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8位。
咸宁市有各类景区(点)129处,5A级景区1个(三国赤壁古战场),4A级景区11个,A级以上景区29处,通山县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业态全域开展,以田园观光、生态休闲、民俗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采摘游、赏花游成为新热点。2020年接待游客68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5亿元,旅游经济指标居于全省第一方阵。
咸宁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咸宁位居中部崛起“两纵两横”和湖北“两圈一带”战略规划的重要区域,是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倚武汉。境内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密集交织,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武深高速、咸通高速、蕲嘉高速、杭瑞高速等纵横交错,1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市,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以及咸宁核电码头、赤壁旅游码头等八大长江码头,使咸宁正形成中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咸宁市独特的旅游景观、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复合资源优势日益凸现,为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健康养老、体育健身、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3.存在问题
(1)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滞后。服务业结构不优,行业空缺率高。咸宁市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偏小,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以小、微型企业为主,能够充当行业标杆、带动行业升级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多数企业处于“低、小、散”状态,整体竞争力不强。
(2)服务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任重道远。总体而言,全市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定势仍有待突破。对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和功能作用的认识在总体上亟待提升,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倾向仍然较强。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统筹、部门协作和企业合作机制亟待健全。区县之间服务业发展的无序竞争较为严重。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服务业用地、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不够。
(二)发展环境
1.发展形势
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随着数字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咸宁涌现出一批以数字化创新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方片科技、携手同程、必虎网络等数字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咨询、科技金融、商品交易、物流运输等重点领域专业特色平台不断发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市场化水平高、自我发展能力强、服务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产业融合大势所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拓展了农业的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功能,增加产业附加值。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设计、生产、销售、消费一体化,为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高端化产品服务需求提供新供给,有效提升最终产品价值。推进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如文体旅、医养等多产业多领域交叉融合,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新模式。
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集仓储、货代、运输、交易、融资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模式不断发展,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
生活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技能培训、兴趣培训规模不断扩大,预防、保健、咨询、养生、医养结合、智慧医疗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群众日常休闲健身基地和节假日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不断完善,一批旅游小镇、特色村不断涌现。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创意设计、绿色印刷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出版发行印刷等产业转型升级。
2.发展机遇
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明显。自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40余项关于科技服务、大数据、健康、养老、体育、旅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具体领域的单项促进政策;从整体上看,我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保持第一大产业地位,且占比持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60%,位居第一。
服务业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十四五”时期,我国继续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将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进一步提升。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求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管理、商务咨询等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品质,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改革持续推进。服务业改革一直在路上,一方面,在市场准入、要素价格、质量监管、标准制订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革空间;另一方面,服务业领域的商业模式持续创新,“互联网+健康”“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养老”等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这将带来很多新的监管问题,亟待在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湖北经济后发优势日益增强。一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湖北省独特的国内市场枢纽核心价值将大幅释放;二是湖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万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新需求;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康养等万亿级产业发展,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光谷科创走廊、现代化高铁网络等大平台建设,为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一系列服务业发展政策,为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
3.面临挑战
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服务业需求和投资增长约束加大。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 技术封锁不断升级,将影响湖北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二是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次高增长已成必然趋势,经济增速放缓、要素成本提高,容易在需求和投资等方面形成对服务业发展的抑制效应。
区域之间服务业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杭州等特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和环境较好,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的能力较强,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也较为集中。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服务业发展也不平衡,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现代服务业具有先发优势,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竞争,增加了咸宁市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难度。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湖北全省服务业冲击前所未有,境外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继续发展演变,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推动服务业持续恢复要下更大力气。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8〕10号)和《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咸政发〔2019〕3号)精神,把握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等大趋势,把握我国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持续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咸宁市服务业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在服务业创新中发挥中坚作用,优先支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领军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战略布局等引导功能。
2.协同推进,突出重点
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突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优先支持创新创业,优先引导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
3.产业融合,集聚集群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鼓励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服务业增长动力,提升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先支持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突出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富有特色、竞争力、网络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经济服务化与服务信息化融合互动,培育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
4.产城相依,绿色发展
优先支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融合互动,统筹提升区域服务业品牌和城市影响力、辐射力。把城市新区建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区。全面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提升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坚持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城乡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水平,打造全域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5.培育需求,服务发展
鼓励制造业、农业等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强面向需求、凝聚需求、创造需求和引领需求的能力。支持服务外包加快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发展服务贸易。顺应改善民生需求,积极引导服务消费,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6.富民强市,促进就业
现代服务业是咸宁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通过发展服务业,提升就业人口素质,提高咸宁劳动力的创新活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农业、工业能级,提升农业人口、制造业人口劳动效率,促进工农业产值提高和劳动收益增长,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咸宁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咸宁经济实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扩大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现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特色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兼顾基础产业为核心,以大健康为龙头,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两翼,以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服务业升级明显加速、比重明显提高、水平明显提升,将咸宁市建成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中部“绿心”、健康养老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以及连接“中三角”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2.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21年-2023年,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
主要目标: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示范实现重点突破。
服务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比重明显提高。到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态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聚集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服务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明显提升,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明显增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迅速崛起。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对市域经济的引领作用迅速凸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民生服务惠及面明显扩大、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到2023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全社会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服务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基本形成全市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以咸安综合发展中心为核心,北三县沿江生产服务业发展带、南三县商贸物流业发展带和十个服务业聚集区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带、十区”为核心,全域协同的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显著进展。推进垄断性服务业改革取得突出进展,服务贸易对于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及国际化水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大健康服务业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二阶段,2024年~2025年,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到2025年,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服务业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能力明显增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成为咸宁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全市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55%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重达到65%左右。
第三章 构建现代服务业新发展格局
(一)积极融入全省现代服务业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咸宁市现代服务业要深度融入全省现代服务业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湖北省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和《湖北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实施方案》的咸宁行动,着力实施咸宁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支持目录,争取更多人才、企业、品牌、园区,特别是重点服务业项目进入全省“五个一百工程”范围,为服务业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人才保障以及各项政策支持,促进项目顺利落地运营,推动服务业优势产业向标准化、高端化、品牌化、聚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
咸宁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咸宁资源优势,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围绕“医、药、养、健、游、护”六大要素,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健康理念,积极融入全省大健康产业“两区一基地”(武汉大健康产业核心集聚区、大健康产业特色园区、国家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布局,配套武汉市发展万亿大健康产业,形成“市场在武汉,生产在咸宁”“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咸宁”“工作在武汉、康养在咸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咸宁”的同城化发展格局。把咸宁打造为中国中部康养城、全国大健康产业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知名生态康养目的地。
2025年,着力建设具有护理特色,涵盖“医、药、养、健、游、护”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框架,将养老养生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文旅产业培育成大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达到10万名,康养人数达到100万,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三)深入推进“两业融合”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咸宁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着力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帮助企业对接共享生产平台,积极引进商贸服务企业,优化制造业供应链管理。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以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作为试点,以医药试剂、医疗器械为核心,把握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的产业要求,推动健康产业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服务多样化,与康养、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全过程、高端化的健康产业创新生产服务体系。引导搭建融合发展平台,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解决方案提供商、集成承包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升级,努力实现从传统制造到集智能制造与综合服务提供商为一体的新型制造产业转变。
(四)优化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服务业支撑产业,加快完成以大健康为龙头、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为两翼”的产业布局。
(五)精心培育新兴产业
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会展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优化新兴服务产业发展路径,加快确立重点培育的产业标准,在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培养一批新型服务企业,带动整体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业整体质量。
第四章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坚持全产业融合、全区域协作、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体系支撑,十四五期间,建设“医、药、养、健、游、护”产业链,实现“三个一”目标:培养10万名护理人员,康养人数达到100万,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把以护理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咸宁立市立县的支柱产业,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咸宁立市立县的支柱产业,搭建起具有护理特色,涵盖“医、药、养、健、游、护”六大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实现培养10万名护理人员,引入100万人养老养生,打造1000亿元大健康产业链“三个一”目标,将咸宁建成中国中部康养城。
(二)重点任务
1.提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
以健康咸宁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建成“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卫生健康领域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生育配套政策和适老化健康服务更加完善,人口均衡协调发展。
专栏4-1:咸宁市“十四五”医疗体系类项目 |
以医院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用防护物资生产储备基地建设、医疗设备生产基地项目为主,以及少量的共享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项目。重点推进咸宁市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梓山湖人民医院等全域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工程、赤壁市中医医院建设、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稳健医疗(嘉鱼)科技产业园、崇阳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崇阳县中健医用防护产品生产、通山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疾控中心整体搬迁、通山县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等项目。 |
2.着力完善药品食品物流供应链
围绕生物医药、中草药种植,合理有效配置资源,逐步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零售药店为支撑的现代药品流通网络。鼓励实行“批、零”一体化,支持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重点扶持药品流通企业在城市便民商圈、新建城区(社区)、农村建设和发展医药连锁经营门店,满足人民群众便利购药的需求。推动生物医药在咸宁集聚成链、上档升级,力争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左右。
3.拓展养老、养生服务产业
顺应新时代老年人追求的公园式养老新理念,利用咸宁市良好的生态颜值、丰富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咸宁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和中国桂花城建设,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业,将咸宁全域打造成环境优良、设施优享、服务优质、便利自主的康乐型“养老公园”。
专栏4-2:咸宁市“十四五”重大养老机构项目 |
咸宁桃花岛综合养老基地项目,咸宁市养老康复中心机构养老基地,健康九九社区养老中心及彩源康养中心项目,梓山湖江南里地产养老项目,咸宁香城古街养老中心,咸安康易寿养老项目,咸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咸宁市失能老人养护院、咸宁市失智老人养护院项目、咸安区福利院整体搬迁项目、马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官埠桥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健康九九服务中心、“星马太”旅游项目和原乡假日项目、中医药康养中心项目、白云山森林康养基地、横沟桥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康复护理项目、双溪中心卫生院改建项目、嫦娥故里-康养小镇项目、江南里二期项目、咸安区村级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等。 嘉鱼县鱼岳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渡普镇等集镇日间照料中心项目、村级日间照料中心项目、牌洲镇康养中心、鱼岳社区康养中心、茶庵社区康养中心、陆溪镇康养中心、官桥镇康养中心、保康颐养中心、福音老年公寓、蜀湖南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嘉星国际生态康养颐和城等。 赤壁市社会福利中心暨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康复中心、都好车埠颐养中心、都好之家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华中同济蒲纺康养基地项目、赤马港办事处八蛇村等村级日间照料项目、片区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华舟社区康养中心建设项目等。 崇阳县肖岭乡等农村福利院项目、天城镇中津洲社区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青山镇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崇阳县失能半失能中心项目等。 通城县托老康复中心、麦市向阳托老康复中心、卓雅养老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互助照料活动中心等。 通山县城市福利院医养结合二期项目、奥体中心、湖北虹玮健康园、城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乡镇农村福利院项目、湖北华奇康复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县老年公寓项目等。 |
以发展健康养生服务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养生产业,形成以“中医药+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禅修+养生”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与生态养生模式,推动咸宁康养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养生目的地。
专栏4-3:咸宁市“十四五”养老养生类项目 |
重点推进康养特色产业(梓山湖恒大养生谷、金色年华养生谷、崇阳三特温泉永养度假、卓雅医疗和康养中心、康美通城健康产业中心、赤壁养老康复中心、蒲纺康养基地、龙佑汤茶康养小镇、都好车埠颐养中心、八龙湖生态田园康养园、28个社区(村)嵌入式康养项目、通城县药姑山康养基地、黄袍林场康养建设基地)、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工程(桃花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综合养老)、咸宁市养老康复中心(机构养老)、健康九九医养融合普惠养老(社区养老)、梓山湖江南里康养中心普惠养老、通山县华奇康复医院城企联运普惠养老项目、通山县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 |
4.发展体育健身产业
充分发挥咸宁区域交通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健身休闲体育产品,将咸宁打造成为高品位户外健身休闲运动聚集地,在开发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体育休闲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加快建设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专栏4-4:咸宁市“十四五”体育休闲产业重点项目 | |
项目类别 | 重点建设项目名称 |
综合体育场馆 | 咸宁市生态体育中心、通城县体育公园、赤壁市体育中心、咸宁市老年人健身中心、咸宁高新区全民健身馆等 |
体育旅游基地 | 温泉健身休闲基地、梓山湖大健康产业园、嘉鱼环三湖连江健身带、赤壁赵李桥花亭茶溪产业园、通城黄龙山户外基地、崇阳大岭户外基地、通山九宫体育示范区、咸安黑山汽车营地、咸宁市天香健康运动项目、咸宁市深邦体育产业园、黄鹤楼酒体与融合发展项目、咸宁体育产业孵化器(沃运动、体创空间)项目等 |
户外运动休闲小镇或基地 | 际华园冰雪小镇、赤壁古随阳极限运动小镇、嘉鱼县官桥运动休闲小镇、131 体育军旅小镇、崇阳县柃蜜小镇滑翔伞基地、通山富水河运动小镇、卓尔大洲湖运动小镇、通城自行车特色小镇、崇阳白崖山滑翔伞运动营地、崇阳三特水上运动中心、通山九宫山高山训练基地 |
5.发展全域旅游产业
加大景区改造投入力度,将其打造为各具特色的景区。大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打造旅游链条经济。创新康养服务业态,吸引更多游客到咸宁养生养老,打造健康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居康养旅游胜地。
专栏4-5:咸宁市“十四五”康养旅游类项目 |
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项目为主。重点推进环潜山国家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高桥军旅小镇及白水畈田园综合体、向阳湖文创基地、嘉鱼诗经文旅综合体、蜜泉湖二期、赤壁羊楼洞文化旅游、浪口温泉文旅聚集区、九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富水湖综合开发、“万间民宿、千家饭馆”、通城利和温泉小镇等项目。 |
6.打造现代护理产业
提高护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以护理主导的大健康产业成链成群,发挥咸宁“医、药、养、健、游、护”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打造国家康养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护理产业链。
专栏4-6:咸宁市“十四五”护理设施类项目 |
以城企联动普惠托育项目、育婴师实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主。重点推进湖北科技学院梓山湖新校区前期工作,建设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育婴师实训基地等项目、咸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项目、咸宁市君爱家政服务项目,依托养老院、卫生院实施医养护结合、老年人日间照料、养老护理等项目。 |
第五章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发展现状
咸宁市交通便捷,境内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等6条铁路密集交织,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武深高速、杭瑞高速、咸通高速、蕲嘉高速等10条高速纵横交错,1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市,拥有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以及咸宁核电码头、赤壁旅游码头等八大长江码头,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格局。2019年,咸宁入围全国第二批创建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名单,基本形成“一园四心,60个末端点”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网络,新增新能源配送营运车80辆,中心区共同(集中、夜间)配送比例达50%,城市配送企业信息平台覆盖率达80%,城市配送成本降低10%以上。
2020年,咸宁市有物流企业255家,其中国有企业9家,股份制企业11家,私营企业230家,其他注册企业5家。企业资产总值104139万元,其中资产总值1000万以上的有16家。企业直接从业人员逾4000人。物流企业经营场地面积419526平方米,其中仓储面积247293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71354平方米。企业拥有物流专业货运车辆1002台,载重量14885.04吨。
2.发展目标
(1)打造“三大领域、七大业态”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三大领域:农产品冷链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七大业态: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城市物流、农村物流、电商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金融。
(2)打造“一核、三廊、多集群”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一核:咸安区物流与供应链核心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地区物流与供应链企业的总部聚集区。包括:咸宁市物流聚集园区、泉都物流中心、咸安综合配送中心、湖北安欣公铁联运及集装箱中转物流中心、湖北汇宁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鄂南物流园、咸安经开区物流园、咸宁临港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等。
三廊:一是沿长江航运物流廊道,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和多式联运;二是沿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等国家综合运输线路的物流廊道,重点发展城乡农产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和电商快递物流;三是沿杭瑞高速的绿色物流廊道,重点发展综合物流园区,通过低碳物流园区和循环物流园区等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积极打造绿色物流产业带。
多集群:依托港口、铁路货运站等布局发展枢纽型物流集群;依托工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发展专业化物流集群;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打造面向绿色和新兴产业的智慧物流集群。
3.重点工程
(1)综合运输服务提升工程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现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物流干线组织、多式联运和区域集聚分拨辐射等功能。加快建设与港口衔接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发展以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化大型物流园区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规划,加强综合型物流园区基础配套建设;推进和创新多式联运运输模式,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网,建立多式联运持续、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咸宁得“中”独厚、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畅通对外物流大通道,形成通达全国,面向国际的对外物流格局。
(2)城市绿色物流配送示范工程
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建设“干支衔接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末端共同配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节点体系;通过升级绿色物流配送末端设施,完善货运配送车辆配套政策,创新城市绿色配送模式,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快推广新清能源车辆及配套设施,构建城市绿色物流配送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
(3)全程冷链物流一体化工程
重点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分拣、初级加工、快速冷却、简单包装等功能的固定预冷设施或移动式冷库; 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生产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冷链物流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放式、平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干仓配(干线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协作体系建设;谋划建设咸宁华中冷鲜城,支持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预冷、保鲜等商品化处理和面向城市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低温加工配送设施建设。
(4)城乡三级物流配送工程
支持完善县乡村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整合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现有站点资源,建成覆盖城乡的末端物流配送网络;大力发展共同配送, 推动商流物流统仓共配,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电商进村、快递下乡,发展产运销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健全农村物流服务点,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以及邮政“三农”服务站、快递网点的建设。
(5)物流降本增效工程
建立“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多业融合、顺畅衔接,降低全社会物流费用;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广甩挂运输、无水港、公共外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新型物流组织模式;规范物流领域收费行为,降低流通成本;推动物流标准化,推行标准化电子货单、标准化托盘、标准化集装箱等应用。
(6)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工程
打造智慧物流项目, 建设服务鄂南、湘北、赣西等地的区域物流无人机起降点和调度中心项目;建立和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大数据平台,支持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建设咸宁(中国)物流储运服务基地,全面推行物流领域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一体的物流组织运营平台。
(7)多产业融合升级工程
鼓励物流业和制造业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加快生物医药、农产品等物流基地建设,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提高铁路、水路运输比例;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贸易联动发展,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拓展保税物流功能,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深化快递与电商融合发展, 建设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加强以共同配送和智能快件箱建设,强化“快快合作”、“快邮合作”,推动咸宁特色农副产品上行;
(8)物流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本地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发展新型物流企业;鼓励冷链等现代物流企业跨部门、跨行业兼并、收购、联营,促进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促进物流龙头企业发展供应链集群业务和物流供应链体系;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建设网上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市场。
(9)应急物流工程
制定健全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方案,建立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确保主要制造产业链平稳运行;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和应急物资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提高紧急情况下关键原辅料、产成品等调运效率;补齐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完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能力;构建具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保供稳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形成全域覆盖、区域联动、平急结合的应急物资综合保障网络体系;加强重要物流体系应急保障能力的顶层设计,增强制造产业链等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
专栏5-1:咸宁市十四五期间现代物流建设项目 | |
所在地 | 建设项目 |
咸安区 | 咸宁市物流聚集园区、咸安综合配送中心、咸宁临港物流园、湖北安欣公铁联运及集装箱中转物流中心、咸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产业园、湖北汇宁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鄂南物流园、泉都物流中心 |
赤壁市 | 康华物流园、茶庵综合物流园、武汉新港赤壁物流中心、亿丰国际商贸物流园、永和港航物流园、长江赤壁临港综合物流园、交通综合物流园、望家欢农副产品物流园、大润发华中区物流配送中心、赤壁市现代物流园、赤壁公铁物流中心、赤壁经济开发区物流园、赤壁市粮食物流园 |
嘉鱼县 | 潘家湾新港(物流)工业园、咸嘉临港新城物流园区、潘家湾物流聚集园区、龙浩航空物流园、嘉安综合物流园、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临江山物流园区 |
崇阳县 | 崇阳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天成物流园、崇阳县现代物流产业园、崇阳县综合仓储中心、一马建材城 |
通城县 | 石材物流园、楠林桥现代物流园、核电物流园、通山国际商贸城、鑫新红门物流园、通山县交通物流园、景晨综合物流园 |
通山县 | 泽中物流园、鄂南边贸物流园、石材工业园物流中心、通城宏锦绿色蔬菜、城乡配送物流中心、富源商贸物流中心 |
1.发展现状
咸宁市大力推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网、开发大数据融资产品,提升企业银行账户开户效率、建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1天内开户承诺制;开展金融服务巡回宣讲、银企信贷对接活动,组织投融资、财税管理、人力资源、法律、创业辅导等方面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提供便捷服务。成立融资信贷工作推进组,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建立覆盖广、参与度高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缺位,以区域特色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民间金融市场的建设,构造区域民间金融中心,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加担保基金,扩充担保风险准备金、资本金。
2.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金融总量方面,全市贷款规模达到22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存款规模达到29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余额贷存比达到70%以上,新增贷存比达到75%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每年实现双降或双控,不良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整体信用等级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区)”评定标准,继续保持咸宁市“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3.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1)保持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大力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2)支持重点和重大产业发展。支持咸宁健康产业、核电、华润火电三期、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光伏发电等电力能源项目;支持粮油、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牧、水产、钒等资源整合和集约化发展;支持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咸宁机场、嘉鱼港铁路物流园等交通物流项目。
(3)支持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高新产业、智能制造、大健康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海王医药总部经济、东正指挥医药产业基地、东华大数据创新示范园、劲牌集团项目、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等重大项目落户咸宁。
(4)支持重点企业上市。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金种子培育计划”等“四大培育计划”,大力支持三赢兴电子、平安电工、海威复合材料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成功在主板市场上市。
(5) 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金融稳保百千万”“百行进万企”等活动,持续强化对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扩大金融服务供给。
(6)推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及时补充国有担保公司担保资本金,进一步增强担保公司担保实力,适当给予民营担保公司费用奖补或税收优惠;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奖励和风险补偿措施,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
(7)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探索建立地方金融数据全覆盖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市政银企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效率;继续开展金融信用市县创建,推进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8)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咸宁农商行等法人机构不良贷款化解,提升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P2P网贷、“非法校园贷”等风险防控;加强担保、小贷、典当、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监管;建立非法集资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更好地进行风险监测控制。
1.发展现状
2020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9亿美元,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亿元。 2019年,全市企业类市场主体47653户,同比增长8.11%,个体工商户176930户;新建华信农批市场、咸宁二手车交易市场,引进万达广场、同惠国际广场等大型综合体,多点延伸城市商业中心。
2.主要目标
聚焦消费、对外贸易、投资等重点领域,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亿美元,外商投资进一步提质增效。
3.重点任务
(1)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实行“一企一策”,做强骨干企业、扶持成长企业、孵化开口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建设湖北省外贸综服服务中心咸宁分中心工作,推进实施全市外贸综合服务全覆盖;推广应用“楚贸通”平台,大力推进湖北通城万雅进(出)口商贸交易中心建设,力争在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有新突破。
(2)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延长消费时间,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深入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工程,推进荆楚优品、咸宁优品“进机关、进食堂、进超市、进校园、进高速服务区”活动,持续推动“中华老字号”“湖北老字号”发展;开展楚菜“一县一品”推介,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倡导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推进绿色商场示范,扩大绿色产品销售。
(3)全面构造现代市场体系。实施《咸宁市2018年—2035年商业网点规划》,推动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优化市级核心商圈、县(区)级商业中心、重点商业街区、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市级、县(区)级、街区、社区四级商业网点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品牌店、产品直销店、连锁经营店,推动住宿业、餐饮业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在生鲜食品经营、农副产品经营、专业化服务领域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4)深化与岳阳、九江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湘鄂赣边贸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口子镇市场,建设跨区域商贸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积极引导居民使用现代化流通手段和工具,通过互联网+等新兴营销方式把特色农副产品远销到外地,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5)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园区)创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村电商平台;支持农村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功能和配套设施;加强农民培训,孵化本地网红,培育电商带头人,带动全民触网;积极探索“电商+传统企业”“电商+基地”“电商+农户”模式。
(6)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商务领域审慎包容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做好家政信用平台建设,加强监督引导,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进通关便利化,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信用管理签证,构建“居家申领+多点自助打印+窗口寄证”三合一的原产地证书申领一体化模式。
(四)科技服务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出台了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收优惠、财政资金、人才、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兑现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了优良的创新政策环境。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组建科研平台达到了30%;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省级众创空间12个,市级创新创业平台26个。
“十三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7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0亿元;湖北瀛通通讯股份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在A股上市零的突破,引领并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18072件,专利授权量14028件,登记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49项,登记技术合同317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66.05亿元,获省级科技奖励32项,转化科技成果312项。
咸宁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国字号”高新区零突破。赤壁高新区、通城高新区相继获批省级高新区,赤壁市入选首批全省创新型县市,嘉鱼县获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嘉鱼县入选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智能机电产业创新型集群试点。
2.主要目标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成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建成省级、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7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建立完善的咸宁市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专家库,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及转化步伐明显加快。
3.重点任务
(1)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段
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段核心承载区,以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打造高新产业示范区、创新产业聚集区、产城一体示范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专栏5-2: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段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
1.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载体。以咸宁高新区为建设主体,突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链接高端科技资源三个导向,实施升载体、促转化、优服务、强企业、造环境五大任务,将咸宁高新区打造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高区。以杨畈农高区打造绿色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极、以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打造“文史农旅”融合发展极为重点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杨畈农高区升级为省级农高区,并通过几年努力逐步打造为国家级农高区。 3.咸宁科技创新中心。以咸宁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加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力度,规划建设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数字经济园区,用于直接承接从北京、上海、深圳抱团招引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快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础。培育和引进高质量、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和成熟团队,搭建公共服务、综合服务、专业服务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咸宁国际科技创新港。 4.高标准打造横沟科学城。以宜人、生态和创新、服务为理念,以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为基础,以创新服务为特色,规划建设新城服务区、产城融合区、科教研发区,建设成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适宜生产和创业的科技产业园区、体现生态和宜居特色的复合新城。 5.咸宁大学科技园。发挥市校合作优势,积极对接武汉等地高校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示范区。 6.数字园区。依托咸宁高新区,谋划建设咸宁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发展5G、工农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行业应用网络。加快布局物联网云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持开展5G+、AI+、数字工厂等新应用场景创新和试验示范。 |
(2)实施“四个一”重点建设行动
实施“三个一百”建设行动。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知名、省内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100名骨干专家人才成为推进咸宁产业技术发展的科技领军人物,营造人才“集聚高地”;支持1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转化率达70%以上。
重点建设10个左右产业技术研究院。每个县市区和咸宁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百亿产业建设最少1家,一般不超过
2家研究院。市级科技项目推行‘揭榜挂帅’制”。
专栏5-3: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 |
1.咸宁市食品饮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饮品新品的研发和中试生产,为加快孵化食品饮料企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2.咸宁市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围绕新一代抗跌落锂铝硅电子玻璃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纳米微晶玻璃开发及产业化、超薄柔性电子玻璃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开展研发。 3.咸宁市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材料及其他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工作。 4.咸宁市竹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围绕全竹利用技术开展研究,服务和辐射带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5.咸宁市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推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6.嘉鱼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蔬菜产业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创新产品研制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示范。 7.赤壁市青砖茶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青砖茶产业规划设计和青砖茶新产品的研发。 8.通城县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智能耳机领域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加工测试、信息共享、咨询决策和成果孵化六大公共服务平台。 9.崇阳县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致力于解决崇阳钒原料受制于人,产品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质量等问题。 10.通山县新农机产业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围绕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紧迫需要,提高产业链创新能力和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11.湖北省智慧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医、药、养、健、食、游”系列特色产业重大生产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开发大健康产业资源,构建现代大健康产业综合体系,实现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
(3)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比邻武汉优势,加快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端创新资源的融合发展,形成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辐射区域的科技共同体。统筹安排咸宁国家高新区与各县市区之间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架起科技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地。
1.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支持赤壁市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嘉鱼县建设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2.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咸宁市争创省级、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支持赤壁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 3.省级高新区。加快构建“1+5+X”高新区发展体系,支持嘉鱼县、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形成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作为核心引擎、4个省级高新区共同驱动的新经济发展格局。 |
(4)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到2025年,初步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科技示范体系等“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支撑体系。
专栏5-4: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
科技扶智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部门的职能作用,主动对接辖区乡村,紧扣农业农村技术服务需求,发挥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与优势,引荐农业专家精准指导农民种植养殖的实际问题,引导优秀人才在基层一线贡献人力和智力。 开辟星创天地新空间,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新引擎。强化咸宁市星创天地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各县区市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星创天地,以技术服务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创新服务为重点,围绕创业支持、技术咨询、研发及生产指导等多项工作,同时采用“互联网+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模式,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高度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6个、省级10个。 促进科技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建设农业高效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组织实施“三个一”工程。重点围绕桂花、油茶、中草药等特色资源,组织实施100个科技项目,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结合“双百”科技人才专项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等,每年选派100名科技人才赴基层一线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指导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培养一批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加强乡村“互联网+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云平台的应用与示范,实现乡镇科技服务站点全覆盖。引导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转化、集成、示范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 |
第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
1.打造华中地区康养旅游胜地。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两翼腾飞、三区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建设具有咸宁文化底蕴的高品质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将咸宁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游客满意的康养度假目的地。
2.打造湖北文旅融合示范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咸宁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传承弥久的非遗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成为讲好咸宁故事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3.打造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催化作用,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意识,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市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幸福产业。
(二)主要指标
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达到1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2%;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人均消费突破68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建成知名旅游强市。
重点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党、政主要部门负总责,鼓励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和系统推进;坚持和完善监督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的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2.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网络化旅游集散体系,建立由旅游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集散中心体系;加强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打造 350 公里江山美环,推进建设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的全覆盖,推进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新建和改造一批停车设施,解决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提升和改造旅游公厕。
3.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旅游餐饮设施,构建多层次旅游住宿体系,丰富夜间娱乐文化活动,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建设完备的购物体系,加强旅行社的资源整合,探索新要素体系开发。
4.推进两大平台体系落实。一是建设“云游咸宁”互动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咸宁”;二是建设“乐游咸宁”营销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推介和宣传旅游资源、产品和主题形象。
5.探索文化旅游的五个融合与五个创新。着力推动咸宁旅游业“职能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交流融合”等五个融合,能力实现咸宁旅游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等五个创新。
(三)商贸流通
1.主要目标
2025年,全市培育市场主体30万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培育大型零售企业10家,大型综合批发市场10个,专业批发市场10个。
2.重点任务
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基地、交易市场和跨国采购中心,培育现代贸易的价格发现、口岸集散、营运控制、信息发布等高端服务功能,大力拓展综合商社、采购中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分拨配送、期货期指、仓单质押、票据贴现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贸易融资功能,增强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
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建设一批智慧型商贸企业、专业市场和居民生活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智慧引领、集聚集约的区域性智慧商贸中心。促进商贸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互动,鼓励拓展创意设计、定制、体验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推进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引导大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促进购物、旅游和文化体验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强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百货连锁品牌、品牌酒店、SHOPPINGMALL,鼓励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在咸宁设立区域总部,提升商贸流通业档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引进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商贸企业总部,鼓励骨干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咸宁本土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商业“老字号”商标品牌、店铺招牌、专门制作工艺技术等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
打造餐饮特色街区。开展星级旅游饭店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提高住宿业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出台特色餐饮街区认定办法,加强中心城区特色餐饮街区的规划建设,优先支持特色餐饮企业发展壮大,挖掘咸宁传统美食文化,加强菜品创新,提升餐饮业整体品位。
完善城乡商贸市场体系。推进县(市)级和城市新区商贸中心提档升级,加快优化社区零售网点布局;加强市、县、乡(镇)级配送中心建设;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综合体;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贸体系。推进各类商品市场建设,优先发展家居建材、汽车配件、小商品、粮油食品、水果蔬菜、茶叶以及其他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快改造升级一批菜市场,规划新建一批菜市场,发展一批菜加超业态,建立以菜市场为主体,生鲜连锁超市为补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放心的“菜篮子”商品流通体系。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加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建立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放心肉质量可追溯系统”和“放心菜质量可追溯系统”,强化食品安全保障。
规范发展特种商贸。规范发展典当和拍卖业,改善成品油市场流通管理,完善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管理制度,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形成社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特殊行业监管体系。加强商务综合执法体系和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市、县两级综合执法体系,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安全。
(四)家政服务
1.主要目标
2025年,便民惠民的城市家政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家政服务业促进体系更加健全,家政服务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有重要影响的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集团)5家、知名品牌3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家政服务业公益服务平台1个。建成全国家政服务业发展示范市。
2.重点任务
支持家政服务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优先支持养老助残服务业,少儿托管、育婴师、家庭教师、家庭医生、心理疏导师、家政咨询师等专业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服务业、社区便民利民综合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业。实施家庭服务业企业家成长工程、市场培育工程等。实施家政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名优品牌创建工程。
建立市场主导的就业培训体系。实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探索对家政服务业不同群体的分类培训方式,形成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等方式优势互补格局。鼓励高等学校设置家政服务业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企业或培训机构建立家政服务业培训/实训基地,优先支持面向家政服务业的师资培训和高级技师培训,优先鼓励市场化培训机构开展个性化、特惠式和高端培训。
完善家政服务业工作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联动的中心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鼓励家政服务业进社区,完善家政服务业市场促销机制,打造功能健全、服务便捷的城市生活服务体系。完善家政服务业政府采购制度,探索政府通过竞争性购买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办法。
(五)房地产业
1.主要目标
坚决遏制投机炒房,引导预期,使居民首次置业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序释放。租购并举,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实现稳步发展。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风险可控,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优化住宅用地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大幅增加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确保地块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居住需求充足。逐步提高新建住宅中全装修住宅比例。按照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和居民意愿,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
2.重点任务
(1)优化新建商品住房供应
优化住房供应规模。主城区和咸宁高新区商住开发项目年新增用地控制在300亩以内,年新增商品住房面积不超过180万m2。优化住房供应布局。北部空间适度放宽,主城区和高新区持续从紧政策,完善周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居住组团周边适度增加产业用地供应,产业组团周边适度增加居住和配套设施用地,形成产城融合的有机组团。创新住宅产品类型,发展旅游度假型、康养适老型等新型住宅。
(2)有序推进住房更新改造
坚持“先危后旧、先急后缓、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原则,努力缩短棚改建设周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置住房质量。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2025年,基本改造完成列入改造范围、条件成熟的老旧小区。
(3)全面提升居住品质
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等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合理控制居住区规模、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增强居住区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创新低密度产品供给种类和数量。高标准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康养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形成服务便捷的“5-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健全居住区环境卫生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模式,适度留白增绿,打造道路微循环系统。
(4)推进适老宜居社区建设
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居住区配套,统筹规划建设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旧住宅区环境和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推动有条件的旧住宅区无电梯楼宇加装电梯题。
(5)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落实物业服务规范,优化服务标准制度,积极拓展物业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鼓励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物业服务规模化经营,打造物业服务品牌。整顿物业市场秩序,完善物业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物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信用考核。探索建立适应老旧住宅区的物业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改造成果。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24.80万人,完成目标101.2%。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底,全市专技人才总量已达到190012人,其中初级职称94006人,中级职称79178人,高级职称16828人,企业单位68823人,事业单位121189人。全市有效持有社会保障卡人数达到294.14万人,持卡入口覆盖率超过100% 。
2.主要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四五”时期,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市人社部门开展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8万人,扶持创业10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筹集创业基金1亿元,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0个、返乡创业基地(园)6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8亿元。
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2025年,拥有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2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6000人以上;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4:5。
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四五”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养老保险(不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
实施更加高效的便民经办服务。 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门、一窗”通办;深入推进“解民忧、转作风”专项行动,积极推广23℃人社服务,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促进窗口服务提档升级。
构建友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7%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不低于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仲裁线上办案率达到95%以上。
3.重点任务
(1)深入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着力解决创业“融资难”、“门槛高”问题。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更大力度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拓宽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拓展增信渠道,建立信用乡村、信用园区、创业孵化示范载体推荐免担保机制;简化创业担保贷款申报程序,扩大反担保人的范围,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等满足条件的人员均可担保,并推动按1:5比例放贷到位,推动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成为巨大的“就业容纳器”。
(2)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并完善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一条龙”服务。
(3)加强市级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园)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适当引进社会资本,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力争硬条件服务向省会城市及发达地区看齐,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便利平台,引导和扶持更多人员返乡创业。
(4)强化就业扶持政策落实。持续释放就业补贴政策红利,确保政策落实落地,拓宽政策覆盖率。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拓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和高效毕业生社保补贴宣传和落实力度。
(5)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建设。一是创建湖北品牌技工院校。深入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技工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技工教育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迈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二是打造世界技能大赛两个基地和湖北省机械行业机器人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已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管道与制暖项目集训基地、鄂东南地区机器人大赛基地和湖北省机械行业机器人职业技能鉴定站, 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6)大力培养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优化结构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专业、产业分布和高、中、初级比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完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程。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改革。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7)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坚决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政策,依法实施扩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参保工作。进一步落实“三险一单、一票征缴”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办法。建立参保缴费与保险待遇挂钩的缴费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及早参保、长期参保和连续参保。加大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力度。
(8)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严格执行社会保险降费政策,夯实缴费基数,规范缴费行为。进一步完善军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平台,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积极完善转移接续信息化平台,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努力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确保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9)推进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建设,提高处理违法案件和处置群体事件的能力。健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打击非法用工,加大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专栏7-1: 咸宁市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重点建设项目 |
1.鄂东南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地点:咸宁高新区,建设“一条龙”服务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培训中心。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孵化项目办公空间150个。项目投资1亿元,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投资和自筹资金。 2.咸宁旅游(索道)技工学校温泉校区实训基地项目。地点位于咸宁城区,项目投资1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其它投资600万元,项目建设包括实训车间2个、教职工宿舍楼1栋,以及电子电工、索道实训设备等。 3.人力资源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升级改造市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温泉办事处社区人力资源市场。 项目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 4.通城县公共实训基地。地点:通城县大坪乡坪山村,建设用地2.9177公顷,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涵盖先进机械与涂附磨具制造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食品与药品检验实训中心、制冷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等八大基地,投资规模100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000万元、通城县政府配套资金4000万元。 5.湖北崇阳三新职业技工学校(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地点:崇阳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2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配套设备10000台套。项目涵盖12个职业(工种)技能训练基地、8个创业孵化平台和10个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基地。项目投资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0000万元、崇阳县政府配套资金5000万元、民间吸纳投资5000万元。 6.智慧人社服务平台项目。在咸宁市下辖6个县市区的乡、镇、街道、行政村部署智慧人社自助服务终端设备1200台(6500元/台),预计建设资金780万元(含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资金),网络租赁费用500万元(每年度100万元),合计项目建设费用1280万。 |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咸宁节能环保业已经初具成效,咸宁市的单位GDP能耗呈持续下降态势,咸宁“绿色崛起,率先在全省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项目相继签约落地,项目协议投资额均超过10亿元。
2.主要目标
大力促进传统产业向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和集成电路等六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提升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改变单纯按行政区域为单元分解排放控制总量指标的方式,通过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制度,控制重点流域和工业、农业、生活、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推动长江工业园、凤凰工业园等主要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城市废弃物处理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3.重点任务
加快工业、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发展节能诊断、方案设计、节能系统建设运行等“一站式”服务。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托管治理,积极发展碳资产管理和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服务。
加快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探索搭建清洁生产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工艺。探索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积极发展绿色物流业,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
1.主要目标
充分释放“互联网+”对咸宁服务业发展的叠加、融合、倍增效应,加速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产需互动为导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形成具有咸宁特色的“互联网+健康”、“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 “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交通”、 “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政务”等。发展基于数字生活消费的“互联网+”,围绕数字社区(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数字休闲旅游服务、虚拟社会互动服务等,加强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建设,探索服务众包模式。
2.重点任务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搭建数字化协同设计仿真平台、供应链服务平台、智慧检验检测平台,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打造柔性化制造、智慧工厂。
开展智能化改造应用示范。打造智能化线上线下零售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诊疗、智能居家养老、智慧出行、沉浸式文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智能服务体系。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一站式出行、在线办公等新业态,培育一批线上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线上经济平台,形成一批线上经济知名品牌。
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社区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一批国家级共享经济示范平台,探索共享制造的商业模式,鼓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生产资料共享。
1.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咸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业务收入增长态势稳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2019年咸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别增长6.4%。咸宁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其他软件服务、科学研究与发展、技术推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软件与信息服务项目多、资金量大。
2.主要目标
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突破,占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加速产业咸宁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争取形成一批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软件业务收入前十强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5%,年收入过1亿元的软件企业超过10家;加快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出口,建成国家级软件和信息产业基地、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3.重点任务
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特色服务功能。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提高自主开发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文化产品或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开发以网络计算操作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与浏览器为代表的新型平台软件,以数字虚拟软件为代表的新型应用软件,以高端ERP为代表的大型核心通用应用软件。积极拓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的运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
推进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深度融合。推进电子商务公共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工程、网络零售拓展工程、电子商务创新工程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引进和支持发展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或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经营。推进主力商圈信息化平台建设,支持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以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生鲜农产品网上购物平台,促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应用,满足政府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
第八章 不断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加快武咸同城
完善武咸协同推进服务业新发展机制,以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嘉鱼武汉融合发展区,武汉南大学城建设为载体,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和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转型发展增长极、融合发展试验区、公园城市先行区、幸福家园示范区、武汉城市服务功能承载区。加强咸宁高新区与东湖高新区深度对接,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极。加快打通武咸快速通道,建成107国道咸安绕城段,建设武汉-咸宁-南昌高速铁路、咸宁-黄石货运铁路、咸宁机场、市城区南外环高速等重点项目,打造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二)突出市区引领
统筹谋划,组团发展,协同建设,推动主城区、咸安区、高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竞争力、吸引力、带动力更强的服务业发展中心区。科学划定城市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主城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高端商务、人力资源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产业链区域服务体系。坚持市区联动,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
(三)实施两带驱动
以沿江绿色发展示范带和幕阜山特色产业带建设为引领,打造咸宁北三县服务业发展带和南三县服务业发展带,做大做强县域服务产业。
1.北三县生产服务发展带
(1)咸安区。以“国内著名休闲度假体验地、武汉城市圈康养服务产业核心区、全省物流电商重镇”建设为目标,加快服务业生产要素集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打造服务业增长极。
打造休闲度假体验地。围绕“生态、文化、养生、体验、度假”五大主题,按照“全域景区化”总体要求,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 “香城泉都”美誉度,努力打造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体验地。
打造康养服务核心区。以健康养生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康养、森林康养、健康食品、中医药养生、健康旅游和医疗保健服务等新业态,建设国际康养服务核心区。
打造物流电商重镇。以咸安商贸物流园区为载体,完善物流和快递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物流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武汉城市圈电商物流重镇。
(2)嘉鱼县。发展“康养+旅居”“康养+研学旅行”新模式,加快梓山湖、蜀茶湖、蜜泉湖、恋江湖等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医疗养生品牌,推进文旅、农旅、康旅、商旅、学旅等深度融合,形成南有嘉鱼文旅枢纽。
发展港口物流、通关报税产业,加快建设嘉鱼临港物流园,与区域内公路、铁路、临空港相衔接,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建设高校经济集聚区,依托首义学院、东湖学院等知名高校迁入县域的机遇,在嘉鱼县中心主城区建设“大学城”。
(3)赤壁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全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紧紧抓住三国故地、茶道源头两大世界级文化资源和陆水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点实行文旅融合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构建全域资源要素整合、全域空间整体优化、全域产业融合联动、全时全季覆盖拓展、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高质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赤壁会展中心和各大商业街,大力发展会展、商贸服务,并引导相关需求企业对接。进一步开发和整合赤壁镇及周边旅游资源,推进向阳湖特色康养小镇建设,推动建设完善旅游码头、游客集散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2.南三县商贸物流发展带
依托产业基础和交通资源等优势,重点推进商贸物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构建完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1)通城县。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教育培训、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探索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通城及互联网+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
依托黄龙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云溪漂流文化节、黄袍山帐篷节等特色旅游项目,推动药谷山健康特色小镇、纱布小镇等综合项目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引进便民超市,建设农贸城、农产品市场等,扩大商贸规模。加快县域内物流园建设,为旅游、电商产业提供物资和流通保障。
(2)崇阳县。推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力提升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等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崇阳县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巩固发展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研发服务业等四大特色产业,提高崇阳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层级和影响力;积极拓展总部经济、文化传媒业、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和新领域,培育崇阳县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统筹谋划景区开发、城镇建设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健康等融合发展,打造“全景崇阳”。依托森林和温泉资源,坚持以生态旅游为品牌,完善旅游设施,打造森林生态旅游长廊,带动商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发展。
完善物流供应链、提升价值增值链,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镇域物流综合服务站”的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形成城乡互动、县内县外互联的物流新格局。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专业物流产业,加快商贸集聚区、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和农产品市场体系。
(3)通山县。构建“一心两轴三极四带”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生态旅游、原生态康养,着力培育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增长极,打造全域旅游“通山样板”。
突出抓好九宫山、隐水洞等老牌景区提档升级。优化提升九宫山、综合开发富水湖、深度打造大幕山,形成景观链条,同时带动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游和生态景观游开发;发展一批精品民宿、森林人家、文旅康养小镇,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
依托通山独特的山水、空气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户外健身、康复疗养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促进健康服务与养老、旅游、健身、食品等产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增强城市功能,着力发展快递型和专业型物流产业,建设示范型“智能公路”物流平台,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一体化发展。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物流、仓储、人才、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物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创新融合。
(四)坚持全域推进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打造十大服务业聚集区,打造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农村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块型服务产业,推动咸宁市全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1.武咸协同发展区:位于咸宁与江夏交界处,依托贺胜桥镇余花片区发展。全力推进武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嘉鱼武汉融合发展区、武汉南大学城。
2.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包括健康养生、健康医疗、休闲养老、健康培训、养老地产等产业,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服务,打造全省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先导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中部康养城。
3.滨湖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桂乡大道两侧沿梓山湖南岸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配套基地、高校联合发展基地、区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武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主要承载科教文化产业功能,重点集聚发展文化休闲、总部经济、创新产业、研学旅游等产业。
4.大洲湖湿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城市湿地保护示范区、园林园艺展示区、城市门户景观集中体验区,重点发展城市会展、园林园艺等产业,采取“生态+”发展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10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湖修建绿道和滨水风光带,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5.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向阳湖镇为中心,定位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综合示范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采取田园综合体、农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6.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军民融合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新技术综合产业、金融信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建设科技产业园以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引导新兴小微科创企业集聚,打造产研一体的现代科创基地。
7.咸安经济开发区:沿通江大道两侧发展,定位为区级经济发展区、老城功能疏散区、乡镇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竹产业、精密模具等产业,建设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管理咨询服务和投融资服务。
8.森林温泉大旅游产业示范区:依托潜山、王山寨、孝子山、双龙山等西南森林片发展,定位为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重点发展温泉度假、温泉养生、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
9.金桂湖国际低碳示范区:依托南川水库(金桂湖)发展,定位为国际低碳生活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高端商务、休闲度假、生态居住等产业。
10.咸嘉临江产业区:重点发展科研教育、数字经济、现代物流产业。到2025年,“学研产城一体化”建设初具规模,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对咸宁社会经济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依托渡普、潘湾两镇区域,建设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和临江经济先行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海关检疫、综合报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
第九章 强化项目支撑与主体培育
围绕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积极引进发展前景好、成长性高、周边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强技术研发平台、新技术产业园、公共服务、创业投资平台等支撑性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促进服务业项目集约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服务业项目发展应着力选择有利于实现下一阶段规划战略目标、对咸宁市服务业整体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的基础性作用的支撑性重大项目。
积极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作用,统筹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和各大项目建设,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及时对接企业,发挥好服务职能,帮助项目企业化解服务业发展难题。强化引进和发展优质新项目,引导重点大项目落地,为企业项目谋划进行指导,帮助项目方做好人才交流、专项资金银企对接等工作,多渠道帮助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保障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强化服务业项目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1.培养领军企业
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影响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制定与落实惠及企业的各项政策,在制度层面保障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形成重视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提升企业活力,形成服务业领军企业带头,内部良性竞争的持续发展局面。
对于标定的领军企业,从用地、财政、融资以及人才交流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优先保障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用地,引导专项财政资金向领军企业倾斜,优先推荐领军企业申报国家扶持的各类重大项目。将符合条件的未上市领军企业列入上市重点企业后备名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领军企业增加开放信用额度。
2.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服务业多层次品牌体系,打造特色服务业品牌,建立特色服务品牌认证机制,以发挥特色服务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多层次重点品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的宣传力度。着力培养本土服务品牌。筛选试点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项目,培养一批具有高价值、高潜力的咸宁市服务业品牌。致力于服务业精品化建设,建立品牌意识。建立健全产权与品牌保护机制,切实为品牌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推动完善品牌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探索品牌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培育体系,鼓励服务企业深度参与具有较大影响的活动,向国际国内标杆服务品牌靠拢。
鼓励现有发展水平较高的文教体育、旅游、软件服务等服务业企业申报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品牌集群。积极引进市外优秀零售业、商贸服务、商业品牌,精准招商,重点引进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以及区域性企业总部、知名品牌、国际一线零售企业,适度发展高端百货业。支持本地商贸、餐饮服务、文教体育等领域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模式,引导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服务业企业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3.提高创新能力
强化服务业标准引领,加快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服务业质量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质量标准实施信息反馈与评估追踪机制,完善不同类型服务行业的质量测评标准研究,提高养老、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标准覆盖率,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标准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培育专业服务企业,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4.强化基础建设
持续优化服务企业营商环境,在服务业探索建立便利化准入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造“不打烊”“数字政府”,推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全力规范新型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实现“平台全互通、数据全共享、线上线下全联通”。打造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与创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企业对公共服务的认可度。
构建适用于新兴服务业的新型监管机制,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服务业监管实施机制。制定差异化、体系化的监管规则与流程,保证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管制度透明化。建立服务业内部统一市场监管与综合处理模式,实现综合型、集中统一监管。强化数据监管支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监管与服务能力;鼓励群众举报,建立健全多渠道信息反馈与商议解决机制,提高监管能力与纠偏效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守住严格把控风险底线,制定包容性准入制度,探索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的新型监管模式。
加快构建服务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业信息披露内容多样化、标准化、及时性建设,健全企业诚信与企业成员个人诚信的记录建设。完善联合激励机制与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守信市场主体,不断优化日常及专项检查频次,更新守信主体白名单,提升服务市场营运效率;对于失信市场主体,及时限制市场行为,重新多次评估信用等级与风险状况,公开发布失信信息,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信用信息透明度。
第十章 大力打造南鄂服务业领军人才队伍
(一)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8〕10号)和《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咸政发〔2019〕3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实施《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南鄂英才计划”的若干意见》(咸发〔2017〕7号), 对标全省服务业大会精神及“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五个一百工程”方案,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512”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在重点发展领域打造支撑咸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和突破性发展的领军人才350名左右,其中,引进高端领军英才50名,培育打造领军英才100名左右,培养突出人才200名左右。通过有效的政策资金、项目、措施支持,使其成为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人才引进
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行业领军英才50名,鼓励领军英才带项目、资金、知识产权落户咸宁投资创业。
(1)省级及以上认定的十大现代服务业引进20人。湖北省认定的十大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文化体育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和家庭服务、房地产等十大产业。
(2)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10人。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这几类服务行业。
(3)咸宁市认定的重点领域和行业20人。咸宁市政府认定的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行业包括:研发及创新平台、服务业集聚区、金融及资本市场、电商、互联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
2.培育领军英才
以现有经咸宁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团队(50人左右)为基础,培育打造领军英才100名。
在健康养老和家庭服务业领域,做大做强“桃花岛养老、市养老康复中心、健康久久养老、梓山湖江南里医养融合中心”等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抱团养老、高端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模式叠加组合的养老项目和产业。
在文化体育服务领域,做大做强“天香健康运动、深邦体育、雷王体育、香城文化传媒、春蕾传媒”等大体育、大文化项目和产业。
在现代物流领域,做大做强“华信物流、中铁加仑LNG铁路物流园、华中绿色物流等现代物流、冷链物流、农批市场、商业一条街”等项目和产业。
在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重点打造以咸宁市高新区、咸安区等为依托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领域,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
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创新,推动软件与产业融合应用,支撑重点行业领域转型发展。
在商务服务领域,依据咸宁市发展需求,积极布局商务服务业体系,包括会计、法律、咨询、广告等专业服务。
在商贸服务领域,做大做强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商贸流通新业态,加快咸宁市食品饮料等特色产品的流通。
在旅游领域,依托咸宁良好、纯天然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生态人居于一体的休闲圣地、养生胜地、度假胜地。
在房地产领域,做大做强住房保障房地产服务体系,激活二手住房市场,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
3.培养突出人才
培养经咸宁市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认定的覆盖现代服务业全领域的突出人才200名左右。
(三)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1.政策支持
对引进领军英才及培育的领军英才的创新创业项目,按照“重点推荐项目、优先推荐项目、一般推荐项目”,分别给予不同等级资助;对领军英才和突出人才创新创业,给予相应的融资支持、担保贴息、研发奖励、场地供给、住房保障、生活补贴等。
对新增入库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新引进的中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给予落户奖励;对引进技术、更新设备等投资额达到一定额度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鼓励企业引进股权投资资本,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重点加大对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
2.资金支持
培育打造的领军英才一定额度的奖补;凡经认定的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均纳入咸宁市优秀人才队伍,享受“生根计划”相应的政策待遇。
对于入选的所有服务业领军人才,均可以通过咸宁市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小组办公室遴选评比后,获得到省服务业引导资金通过项目方式给予(年度)奖励扶持。
3.项目支持
在国家精准投向信息、发展重点和方向,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项目前期工作(备案、核准、审批、可研、初设、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方面),项目遴选、排序、申报、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国家中长期低息专项建设债或企业债支持等方面,将积极引导指导,跟踪助推,大力争取做大做强。
4.其他支持
通过遴选参加每年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发改委)组织的 “咸宁市现代服务业领军英才培训班”,精心培育锻造领军英才。
向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湖北省发改委推荐优秀英才入选“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并给予各类支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咸宁市现代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组建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参与。明确咸宁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与重大战略方向,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动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具体工作。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区域发展特性,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与当地发展特色相互协调适应的工作规划。
树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观,形成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府行为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落实推动机制,发挥高质量的政绩考核模式与体系的自主性。加强领导小组横向、纵向对接与联系。构建产业间联动推进机制,切实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合力。
贯彻落实国家、省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积极汇总国家、省级及市级现有产业政策,形成适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政策环境。把握发展的基调与大方向,协调引导数量型政策与质量型政策,发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基础作用,重视人力资本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的推动作用,切实确保政策支持对产业发展的高度配合。
积极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别服务业的创新激励政策。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细分服务业,指导与帮扶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制定针对不同类别服务业的专项政策,遵循一事一议原则,从资金、财税与人才等方面,制定体系化、差别化的配套政策。重点关注与支持特色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规模化的带动效应。
积极申报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重点项目,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体系。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重大、重点项目管理体系,扩充重大创新政策与改革的成果库。各级部门整合汇总项目研究内容,筛除与当前发展状况不符的现有项目,避免重复性项目的多次开展,着眼于项目成果的实质性与实效性,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制定项目进程管理与成果管理的标准流程,落实监督审核机制,动态优化调整项目及成果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对于现代服务发展的重大支持作用。
重视服务质量测评指标、模型与方法的创新研究,推动建立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服务质量检测体制。开展服务业年度工作评估,量化与细化服务业发展成果,营造良好的服务业竞争发展环境。构建高质量的统计体系与调查制度,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数据的精准化程度及其质量,拓宽监测信息搜集渠道,提高统计生产力。
开展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实际执行情况与成果对比工作。细化发展目标、明确责任部门,保证服务业发展顺利进展与成果取得。
强化服务业领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探索建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创新监管机制,积极适应服务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特点,并基于发展状况、监管成效进行动态调整,适应更高质量的监管要求。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的转化与运用机制,建立健全数据信息沟通机制,在确保合规性及安全性前提下,加强规划落实情况与实际发展情况跟踪分析,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