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1336925/2022-22854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8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20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2-07-12
A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80号提案的答复
陈荣华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持续改善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委员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关注!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咸宁市始终瞄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风向标”、用好营商环境评价“指挥棒”、筑牢目标责任“压舱石”,聚焦营商环境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关于“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作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头戏,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及时有效化解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问题收集机制。 线上,民营企业通过非公有制投诉服务中心反映诉求;线下,分5个调研小组深入全市民营企业和工商联所属商(协)会进行走访,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并对收集的问题按照 9 个类别进行梳理,形成民营企业座谈会问题清单。二是建立问题分析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与民营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采取“你问我答”方式,现场“问诊”,精准制作《民营企业座谈会反映问题责任分解清单》。三是建立督办回访机制。选派特约督查联络员,对照问题清单,督查问题清单责任落实情况;组织牵头单位对责任单位、企业对牵头单位解决落实情况进行“好差评”;开展“回头看”,组织专班对问题办理情况按照10%的比例进行抽查督办,做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人管,事事有落实。2020年以来,咸宁累计召开8次民营企业座谈会,已为261家民营企业、商协会解决困难问题344个,满意度达96%。
关于“建立联点服务机制”。今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在全市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开展党员干部“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通过访实情、出良招、纾困难,实现了干部服务前移。一是面对面摸实情。第一阶段统筹安排35位市级领导和80家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包保联系196家“四上”企业开展走访活动;第二阶段将咸宁市区范围内的27851户市场主体按照行业类别分解到市直4997名党员干部,全面启动“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6个县(市、区)比照市级做法推进走访活动。二是心贴心出良策。分19个行业以“解剖麻雀”方式,找准症结短板,实行分类施策,切实解决好惠企政策落实、技改扶持、原材料供应、物流交通、产品销售、用工保障等市场主体反映突出的问题,把问题清单变成“服务清单”。如针对用工难问题,制定了《咸宁市服务和保障企业用工工作方案》,推行“用工专员清单”做法,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210场,对用工50以上规模的365家企业开展用工监测,服务用工单位4133家次,发布岗位11.1万个次,实现就业2.38万人。为推进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免申即享”“直达快享”,为市场主体增红利、促便利,印发《咸宁市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两批政策清单,纳入“免申即享”政策项目共71个,已按“免申即享”模式兑付奖补资金1312万元,惠及企业88家。三是实打实见成效。实行分组包保、定期研判、分级化解、销号管理的工作机制,采取季调度、年考核和不定期检查的督导方式,形成“排查问题—整改落实—定期回访”的工作闭环管理,有效发挥干部服务企业“联络员”、政策精神“宣传员”、企业困难“化解员”作用。目前全市共完成走访企业12964家,梳理反映问题及诉求3245个,已解决问题641个。
关于“建立跟踪回访机制”。我市通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实行“项目管家”全流程服务。市招商和投资促进局联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对新签约项目进行回访,今年累计开展专项督查7次,跟踪调度、督办市领导省外考察重点项目7个、省市平台签约项目102个,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对推动招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及企业的引进、发展、壮大提供了有效支撑。
关于“强化考核评估”。从2019年开始,营商环境考核已纳入省、市、县综合目标考评内容。为准确把握营商环境现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从2019年开始,湖北省构建了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对接国家指标体系,涵盖了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聚焦“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3个维度,围绕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纳税、获得用水用气、获得电力、获得信贷、办理建筑许可、市场监管和信用监管、劳动力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18个一级指标、87个二级指标构成,科学、客观地反映了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在企业全生命周期、城市投资吸引力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成效。2019年7月,省营商办(设在省发改委)依据该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17个市州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2020年9月,省营商办将评价对象覆盖全省103个县市区;2021年12月,省营商办评价对象包括17个市州、99个县市区及19个国家级经开区。3次评价从启动到第三方提供评估报告均历时半年。按照国务院2021年通知要求,各市州不能对营商环境开展评估,杜绝评价“乱象”。
关于“加大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推动自上而下依法执政、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市通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全力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是开设专题专栏。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咸宁市政企直通车网络专题,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加快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共发布政策文件、政策解读87条。二是持续推进监管执法依法公开。依托省“互联网+监管” 系统,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实现除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外,所有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数据依法公开。突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公开。三是加强涉及扩大有效投资的信息公开。围绕产业、交通、城建、环保、文旅等领域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审批、资金、土地、环境等方面服务保障政策公开,做好“点对点”政策指导服务。及时公开重大项目建设审批、 核准、备案、建设进度、竣工验收等信息。四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每季度对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进行考评通报,年终进行年度排名,促进各地、各部门主动公开工作力度。
关于“强化监督问责”。持续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是打造咸宁营商环境“升级版”的坚强纪律保障。近年来,咸宁市纪检监查机关聚焦政策措施落地、投资环境优化、营商服务升级,推动解决涉企难题,持续整治突出问题,有效发挥了监督保障作用。一是完善机制严问责。印发了《2022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市纪委监委责任分工清单》等文件,逐一明确具体行动举措和相关监督责任单位,建立了线索移送机制和快查快处机制,实行分类登记、专门建帐、跟踪督办、优先处置。2021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57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74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34人;二是强化问政破堵点。持续擦亮“咸宁问政”品牌,创新推出系列短片,通过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倒逼相关部门整改落实。2021年以来,问政曝光并督促整改涉企问题26个。三是激励干部勇担当。严格落实《鼓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具体措施》,对受不实举报的干部,积极开展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2021年以来,为7名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收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关于“对标提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奋起急追的精神状态,主动对标国内、省内营商环境一流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今年来,我们及时调整了领导小组,实行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建立评价指标“指标长”制,明确分管市领导领衔重点任务,督促牵头部门细化配套方案,大力推进各领域改革。先后召开了3次市政府专题会、1次市委常委会、1次领导小组推进会,研究部署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定出台了《咸宁市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重点任务清单》,在省重点任务清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体现“咸宁特色”,增加了“自选动作”,共128项重点任务。组织各县市区营商办、市直指标牵头部门,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的《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指标第三方评价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开展对标提升,一对一精准制定措施,逐项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积极谋划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鼓励县市区大胆探索创新,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2021、2022年分别开展全省营商环境先行试点创建10个、15个。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部门联动、上下齐心;需要自我革命、改革创;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暨“遍访企业解难题”活动为抓手,真心实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企业的“满意指数”。
最后,再次感谢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关注。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