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无障碍阅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办理>年度答复全文>2024建议提案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25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6925/2024-19889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2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13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4-07-26

A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25提案的答复

郑光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全市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强信心、稳预期、增动能、添合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企业家精神是十分稀缺宝贵的社会资源,是企业成长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企业家精神,始终保持与企业的鱼水关系,不遗余力助企纾困解难,为企业克服时艰、战胜困难、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不断深化政治引领,增强企业家的使命感、荣誉感、参与感

一是持续加强政治引领。把抓好政治引领作为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引导企业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全国两会精神、省党代会精神、市委全会精神宣传宣讲,不断增进民营经济人士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二是持续弘扬正确价值导向。选树民营经济领域先进典型,推荐民营企业参加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全省劳动模范、“光彩之星”、“咸宁好人”等评选。加强民营企业典型宣传,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经信部门通过收集我市优秀企业家事迹和简历,制作“咸宁市十佳经营管理人才风采系列报告”,在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企业交流群等渠道进行推送和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度。连续三年邀请民营企业、商会代表参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将全市2020年以来集中开工的1007个社会投资项目列为营商环境“监测点”,负责人聘为营商环境“观察员”,引导企业家积极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二)全面提升助企惠企服务水平,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一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清亲政商关系。由市委统战部牵头,持续擦亮季度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品牌,2020年至今,全市共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13次,401家民营企业、商(协)会反映问题553个,目前已解决513个。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商会制度,组织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暨“开门红”招商恳谈活动1次。推荐20名优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与市领导开展联谊交友,广泛凝聚人心。开通影响营商环境投诉热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问题线索。对全市2019年1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撤资离咸和登记注销的1091家企业开展回访,查找政府不履约、要素保障不到位、政务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

二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金融赋能助企发展。举办金融“早春行”系列政银企对接活动,2022个项目签约509.84亿元。组织召开市直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专项对接会,市直金融机构与13户民营企业现场签约4.33亿元。紧盯“两新”“两重”项目落地,收集第一批备选项目信贷需求65个、31.3亿元,已组织合格金融机构逐个对接。督导金融机构严格落实“1351”贷款办理模式,1-6月,全市楚天贷款码累计扫码1403笔,办结1002笔,办结率71.42%。发放“政采贷”42笔20386万元,“首贷担”融资贷款102笔7874万元,应急转贷融资贷款147笔116226万元,帮助小微企业转贷23笔5.01亿元,节约企业融资成本近300万。

三是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着力破解急难愁盼问题。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推行首席服务员“精准办”,聘请并授权13名业务骨干担任“首席服务员”,实现集约化审批、一次受理、一次办结。推广容缺事项“承诺办”,梳理出台告知承诺制事项119项,容缺受理事项84项。推行“一件事”集成服务。推广“联审联办”,目前已在湖北省政务服务网共上线“我要开饭店”、“申请公租房”等“一事联办”主题65项,截止目前已成功办理7585件。推出政务服务便利办,开通掌办事项1052项,上线310个便民服务,“宁好办”累计访问量2412.4万次。

四是助企招才引智,实现就业需要与用人需求的有效衔接。常态化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50场次;建立超前服务机制,为新招商引资项目、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1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0.3万人次以上;实施“大学生引进计划”“才聚荆楚·志在咸宁”计划,持续开展“引才专列”“百校联盟·智汇咸宁”“院士专家企业行”等活动,加快推进“咸宁国际人才港”建设,新增博士后工作平台1家,人才驿站10家,大学生见习基地20家,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2万人以上;落实“筑巢引凤·创响楚天”创业孵化行动,新增创业孵化基地2家;推行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化审批,继续加大放贷力度,新增发放贷款不少于40亿元。

(三)持续优化市场机制,打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

一是严格执行公平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对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不另设市场准入行政审批和变相设定准入障碍。

二是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全面实施“双告知一承诺”,按照简化审批一批、取消审批一批、改为备案一批、实行告知承诺一批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对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食品经营许可全面实行备案制,优化食品经营许可系统流程,服务备案登记工作。推行小餐饮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实行小餐饮“告知—承诺—审批—监管”一站式完结,将过去7-10天的法定办理时限缩短至1天以内。

三是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出台《咸宁市电子印章管理办法》,部门和企业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企业基本信息、经营情况和信用评级。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广泛应用和跨领域互认通用,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一照走天下”。

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行政司法联合保护,2023年来,全市共立案打击制假售假、侵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案件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捣毁生产、储存、销售窝点20个,涉案金额110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有力维护了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四)不断强化法治保障护航,营造公平公正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起草《关于构建行政执法“大监督”格局工作机制的方案》,推动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等各类监督手段立足优势、同向发力,协作联动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相关部门办理包容审慎监管案件755件,为市场主体减免罚金17.217万元。

二是优化涉企法律服务。开展“法治优环境 百所联百企”专项法律服务活动,推动法律服务供给与民营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全省率先印发《咸宁市规模以上企业法治体检操作指引》,已完成200家企业的法治体检工作。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团深入民营企业开展律师“四百”活动132场次。

三是降低企业涉法涉诉成本。深化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对涉案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实质性分级评估,将司法活动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出台全省首个“涉诉双免保”制度,对于经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和部门认可的,经营状况良好、有较好纳税记录和企业信用的优质企业实施涉诉双免保”,目前已结合咸安区工商联、高新区出台了首批优质企业名单(咸安区42家、高新区50家)。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进一步强化惠企政策宣传,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依托“企心协力”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策精准推送功能,不断细化惠企政策推送内容,规范推送流程,将匹配度较高的政策自动推送给企业。同时以开展“宁姐姐”营商宣讲、组建政策上门“小分队”等方式,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并将《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政策汇编》《咸宁市惠企惠民财政政策汇编(2024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文件资料汇编》等政策汇编向企业发放,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切实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市场主体获得感、营商环境满意度。

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服务机制,打造爱才敬才的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一些懂技术、有资金、善经营管理的在外务工经商者返乡创业办企,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生产自动化程度。建立超前服务机制,为新招商引资项目、重点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和就业创业需要,加强大健康产业、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以鄂南技工教育联盟为主体,以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专业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探索建立技工教育联盟化办学模式,促进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

三是进一步提升企业家政治地位,增强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度。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荐更多政治素质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人选,使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认同,提升企业家的获得感、荣誉感。继续邀请民营企业、商会、产业联盟代表参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充分发挥1007家“监测点”企业负责人“观察员”作用,引导企业家积极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不断提升企业家政治参与度。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