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无障碍阅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其他主动公开文件

市发改委关于印发2023年咸宁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引号 : 011336925/2023-25413 文       号 : 咸发改经协〔2023〕14号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单位: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名       称: 市发改委关于印发2023年咸宁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30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2023年08月3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部门: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23年咸宁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8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2023年咸宁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咸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咸宁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融入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版图,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将咸安区建设成为中国桂花城核心区和华中康养区,嘉鱼县建设成为滨江公园城市,赤壁市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市,通城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崇阳县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县,通山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之都。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绿色发展,打造城乡融合优、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的县域经济新样板。

一、推进特色立县行动

1.“一进二冲三争”梯队建设工程。支持赤壁市加快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布局、重要企业招商引资、财政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力推动赤壁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实现咸宁“百强突破”。支持嘉鱼县、通城县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支持咸安区、崇阳县、通山县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一县一集群”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聚焦配套企业,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培育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特色产业集群。每个产业筛选3-5家龙头企业,依法在融资、用地、人才、对外合作、品牌创建以及财税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做精做优产品。加大产业链协同招商,力争每个产业集群每年落地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4个、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力争培育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企业2家,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0家,创建国家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金融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工业强县行动

3.优势工业壮大工程。引导各县(市、区)做实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重点支持大健康、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赤壁、咸安、通城积极对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最大的护理床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整床消毒系统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支持咸安、赤壁、嘉鱼、通城积极融入武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终端集成延伸,打造华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强对国内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商力度,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幕阜山片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南三县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支持赤壁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支持咸安、赤壁、嘉鱼加快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推动纺织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推动冶金建材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华中地区最大的石材原料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市场。围绕桂花、茶叶、水果等特色农林资源,打造咸宁特色食品饮料产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重点园区提升工程。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道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支持工业园区按照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定制代建标准厂房,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僵尸企业清退力度。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产业园区建设,融资、飞地共建等创新运营方式。推动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发展软环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导产业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调技术改造,每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不少于100个,力争2025年实现产业链上的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持续推动技术改造更新,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一批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加强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支持咸安区创建国家级向阳湖生态科技农业园,支持赤壁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咸安区、嘉鱼县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嘉鱼县、崇阳县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面向县域开展创新服务。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省“揭榜挂帅",大力引进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孵化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规模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60%。(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推进农业稳县行动

7.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引导企业向优质产区、加工聚集地集中。推动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千百十”提升工程,打造茶叶、蔬菜(莲)、生猪 (家禽及蛋制品). 竹等4个引领性农业产业产值百亿工程,培育一批成长性农业产值十亿工程。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8.优质品牌提升工程。突出质量兴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体,打造“赤壁青砖茶”“簰洲鱼圆”“隐水枇杷”“咸安桂花”“崇阳雷竹笋”“嘉鱼莲藕”“通城油茶”“通城两头乌”等一批绿色优质公用品牌。力争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第一、全国驰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服务兴县行动

9.大健康产业培育工程。以黄精、白菱,金刚藤、虎杖、射干等地道中药材为重点,加快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医养结合国家试点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养在咸宁”工程,加快开发中医药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森林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打造国内知名生态养生目的地。支持通城打造药姑山中药材品牌体系。开发“医养”“药养”“食养”“泉养”等养生产品,加快梓山湖医养融合新城项目建设,打造中国中部康养城。推进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做强做优咸宁家政、桂乡护理等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0.县域消费提振工程。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县城商业设施,改造提升县域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在人口密度大、消费能力强的县城打造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提升县域消费层次。适时出台奖励补贴政策,推动县城及农村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换代升级。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完善产、供、销全链条服务,支持电商与邮政物流协同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小店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区电商、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现代物流畅通工程。完善县域及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以县级城镇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基地储备建设,培育一批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物流企业。改造提升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重点推进赤壁市斋公岭综合物流园、嘉鱼中农储嘉鱼国际农贸城项目、通城县玉达物流园、咸安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及冷链仓储、曙光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湘鄂赣边贸物流中心项目、通山县冷链物流中心、通城县宏锦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全域旅游示范工程。依托温泉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促进“文旅+”“+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以中国桂花城核心区、羊楼洞古镇、内冲瑶族村等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旅游发展精品项目和核心吸引物。深度开发桂花、青砖茶、楠竹、猕猴桃、油茶、野藕、甘蓝等特色资源,把农产品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牵引,推动农业向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产业拓展融合。支持通山县打造九宫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推动赤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嘉鱼创建湖北文旅名县,推动咸安、通城、崇阳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强县,争创湖北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十大示范品牌”。(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推进融合惠县行动

13.县城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进城区配套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加快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人口和产业聚集需求、完备高效的设施体系。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小城镇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向城镇和农村覆盖。推进城镇精细管理,加大城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整治力度。推进县域城镇市容市貌数字管理,健全城市公交配套服务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施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推动光纤入户和网络宽带光纤化改造升级。为县域城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人居环境。(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4.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优化乡村布局。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合理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农家乐等旅游产品,保留原生态的地域村庄特色。积极申报和推进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5.交通运输提升工程。交通运输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三横两纵”立体综合运输大通道(三横:武汉—潘家湾—嘉鱼—赤壁、武汉—咸安—赤壁、南昌—通城—岳阳;两纵:崇阳—赤壁—仙桃—监利、潘家湾—咸安—通山),谋划推动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岳阳至咸宁至九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横沟至嘉鱼潘家湾疏港铁路、金盛兰货运铁路、咸黄货运铁路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加快簰洲湾长江大桥、咸九高速、通修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实施京港澳高速扩容改造。加快推进长江综合门户港建设,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6.能源安全保障工程。加快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新能源充电桩(站)。鼓励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做好咸宁核电场址保护工作。完善城镇燃气基础设施,加快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覆盖面积。重点推进大幕山抽水蓄能工程、南三县天然气长输管道、华润蒲圻电厂三期等项目工程建设,做实坪等抽水蓄能项目的前期工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国网咸宁供电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推进生态美县行动

17.生态安全屏障修护工程。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建立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两带两河两湖’生态屏障,守住区域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底线。落实长江大保护职责,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岸线保护和利用综合整治,支持建设簰洲湾防洪避险工程,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构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强化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开展富水、陆水、淦河等源头集水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提升幕阜山区水源涵养功能。推进陆水干流防洪治理、斧头湖西凉湖湖堤加固工程建设,确保“满城净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提高森林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率达到55%。实施幕阜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汇能力,推动咸宁建成碳汇增效示范区、大力推进省级森林城镇、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支持通城、通山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支持通城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8.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工程。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通城、崇阳、赤壁、嘉鱼为重点,推进陆水流域水环境分区管理控制。在陆水、富水、淦水等重点流域上游开展水资源保护,加快库区周边植被恢复,加强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确保重点河湖库水质优良率占比不降低,保障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9.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工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向园区集聚和绿色化转型,实施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深化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支持县域园区创建国家、省绿色示范工程。支持引导咸安森工、赤壁纺织服装、崇阳钒等传统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