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中国首个《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告》)。在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之际,这份《报告》全面阐述了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做法、成效与经验,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不少有益参考。同时,报告中也指出了行业仍然存在的一些痛点和卡点问题,值得思考。
《报告》出具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之前的2017年,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能约占全球的 70%;2018年美国、欧盟和2019年的日本废塑料本土化回收率分别为5.31%、17.18% 和 12.50%,本土材料化再生利用总量是 778 万吨,而中国同期(2019年)的材料化再生利用量是这三者总量的 2.43 倍。2021年,中国废塑料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1%,是全球废塑料平均材料化回收率的近1.74倍,可以说中国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努力。
塑料自诞生以来,凭借其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从工用塑料、农用地膜再到生活消费品等,涵盖不少行业。我国也较早开展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在第三章节“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和路径”中,《报告》展示了一些饶具代表性的案例,具体呈现中国是如何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的。这其中,来自外卖行业的探索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工业塑料制品
塑料餐盒背后的企业探索
我国较早关注到塑料污染相关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即发展塑料循环经济,开展全生命周期治理。
具体而言,在设计生产环节,国内在不断提升塑料性能、开发替代材料、开展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在流通消费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广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在消费后的处置利用环节,强化塑料再生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处置,守住塑料向环境泄漏的安全线。
随着近年来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对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也快速增长。塑料餐具、快递包装等成为塑料污染治理探索解决的领域之一。相关部门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在政策引导之下,企业自身显然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并且试图发挥自身力量,积极助推行业问题解决。
以美团为例,其在2017年发起的“青山计划”,就是希望打通从源头减量、废弃物回收、循环再生的产业链条,在非必要包装减量、绿色包装替换和餐盒再生循环利用方面开展积极探索。
绿色包装
“青山计划”是国内外卖行业首个关注环保领域的行动计划。《报告》对“青山计划”中引导商户绿色经营、推动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开展绿色包装供应链建设等工作给出了积极的肯定。
例如,“青山计划”帮助商户搭建商户绿色经营知识体系,带动超过200万商户得以向各方展示自身减塑环保努力;同时积极探索符合餐饮商户需求的绿色包装方案,联合包装生产合作伙伴开展外卖包装创新和孵化,累计投放90多万件创新环保包装制品供商户试用。“青山计划”还推出了“青山计划绿色包装推荐名录”,纳入三大类101家生产企业的161 个环保产品,搭建商家绿色包装采购平台,持续推动包装绿色化发展。
塑料回收再生制成的手机壳
在源头减量方面,“青山计划”也在鼓励用户绿色消费层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上线了“无需餐具”选项产品功能,并配以多产品场景激励机制,目前已累计超过1亿外卖用户选择“无需餐具”。
回收再生工作还需各方合力
尽管国内外卖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在扎实推进,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行业总体情况来看,塑料餐盒的回收和再利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不小的挑战。
今年4月份,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塑料分会发布了《塑料餐盒回收再生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据这份《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塑料餐盒使用量约107万吨,库存约13万吨,回收量约25万吨,全国平均回收率约为23.3%,略低于2020年26.7%的我国废塑料整体回收率。塑料餐盒具有回收再生利用价值,在部分地区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回收再生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北京某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经济发达、垃圾分类制度有效推行以及周边有配套的物质再生利用企业的地区,餐盒回收率较高。比如说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京津冀等区域,废弃餐盒属于易回收的品类,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回收活动较活跃;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周边没有配套物质再生利用企业的地区,餐盒的回收活动较少。
难点在于,餐盒的回收涉及多个相关方和复杂的回收流程体系,居民、社区、环卫部门、垃圾中转站、环保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从餐盒丢弃、分类(厨余分离)、收集、运输和回收及再生利用构成了餐盒回收或处置的流程体系。
就目前整体情况而言,大多数地方垃圾分类标准未将废塑料餐盒纳入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大量餐盒被视作其它垃圾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餐盒的回收落地。同时,在公众意识层面,不少消费者对餐盒分类、餐盒回收认知不足,大多餐盒回收由第三方回收机构执行,总体分拣效率不高。另外,从餐盒生命周期层面来看,餐盒“标准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回收再生品质,一些城区内也缺少相应的回收基础设施,而塑料再生利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为解决上述难题,《调研报告》中列举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废塑料餐盒回收运营模式,包括市场驱动、自发分散型回收,企业主导、集中收运型回收,以及政企合作、两网融合型回收。其中,不管是回收政策上,还是消费者参与度、产业条件上,政企合作的两网融合型回收模式都表现出了更好的效果。其中一个案例就是位于厦门的餐盒回收探索。
厦门是“青山计划”与当地回收企业合作的首个城市级试点项目。正是得益于政企合作以及当地低值可回收物政策基础优势,在2021年4月启动之后,逐步覆盖厦门4个辖区,8 个街道,54 个社区,涵盖厦门 20%以上的城市居民区域,开展了 110 场的线下社区督导员回收餐盒教育活动, 实现回收外卖餐盒超过 1000 吨(百万公斤),截至2021年9月共回收塑料餐盒达 1200 吨——这对一个刚刚推进了5个月的项目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外卖行业在废塑料餐盒回收再利用领域的探索和尝试是中国大力开展塑料污染全生命周期治理、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绿色消费倡导、多元共治等大背景之下的一个缩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从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1年9月《“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一直在持续稳步推进。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塑料在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统筹衔接问题再次受到极大关注,优化回收网络布局、提升回收处理能力,推动电商外卖平台、环卫企业、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区域投放快递包装、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在这些基层实践身上,我们看到了塑料污染整治工作落地的一项项进展,也似乎可以看到,一条通过发展塑料循环经济解决塑料污染的有效路径在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