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无障碍阅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专题专栏>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通知

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关于2022年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 “十大典型案例”的通报

来源: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里领导小组办公室 时间:2023-05-11 22:55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单位,咸宁高新区管委会:

2022年度,各地各部门立足本职工作,持续聚焦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主动作为、优化服务,务求以“小切口”改革实现营商环境“大变化”,涌现出一批思路清晰、方向精准、措施扎实、效果良好、影响深远的典型案例,极大提升了我市营商环境影响力。经对各地各部门申报的典型案例进行民主测评、集体会商,推选出“二手房‘带押过户’”等10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现对我市十大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希望全市上下积极学习借鉴典型案例经验做法,从自身实际出发,敢于创新思路,勇于担当作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创造更多管用可行的举措,进一步做优做实各项惠企便民服务,为我市营商环境加快步入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坚实保障!

1.二手房“带押过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102”模式让“二手房过户一件事”好办快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市财政局)

4.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便民惠企(市司法局)

5.“胜诉即退费”模式(咸安区)

6.“拿地即开工”八证同发(赤壁市)

7.建立涉中小投资者案件“绿色通道”及“红色预警”双保机制(通城县)

8.全面探索“准营即入制”(通山县)

9.引灌“整村授信”活水 赋能“贷”动乡村振兴(嘉鱼县)

10.探索创新活体抵押融资模式(崇阳县)

附件:2022年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

2023年4月28日

附件

2022年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1:二手房“带押过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针对以往二手房交易中存在的耗时长、环节多、细节繁等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市住建局、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分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出台了二手房“带押过户”政策文件,整合优化“不动产登记+金融业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二手房交易中的房屋过户、抵押、发放贷款协同办理。

服务做“加法”。在住建、税务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基础上,增加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新设抵押权首次登记+卖方抵押权注销登记“三合一”业务流程,群众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同时办理贷款审批、不动产转移登记等多项业务。相关单位通过信息共享、数据跑路等措施,确保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流程做“减法”。办理环节从原来的三项业务受理三次,审核三次,减少到现在两种登记“一同申请,同步审核,一并发证”。交易双方与金融机构办理资金托管、贷款手续,并签订“带押过户”协议;登记机构依据交易双方以及金融机构的申请,办理“带押过户”合并登记;金融机构进行交易资金结算,完成资金划转。办理时间从至少4天,减少到1天,时间成本大幅减少。

宣传做“乘法”。拓宽宣传渠道,坚持“线下宣教+线上输出”的宣传方式,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方式,告知二手房“带押过户”办理流程、要件,提高群众对二手房“带押过户”政策的知晓率。

案例2:“102”模式让“二手房过户一件事”好办快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全面推行二手房过户一件事“102”模式(1个环节、0材料、2小时办结),着力提速增效,为企业和群众贴心办证。

集成服务“一窗办”。不动产登记机构、住建、税务、水务、电力、燃气等多部门联动,按照“能减则减”和信息共享原则,规范材料清单,优化工作流程,设立“一事联办”受理窗口,“一人一机一窗”即可全程办结。充分利用鄂汇办、省统一受理平台等网络服务平台,高效完成存量房买卖合同签订、协税信息、房屋核验等工作。

提速增效“便捷办”。通过合同“即签即备案”,协税信息“即推即审”,水电气“即推即办”,不动产登记机构打通了过户并行通道,将纸质申请材料从25件减至0件,办理环节从6个减至1个,办结时限从26个工作日减至2小时,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贴心办”。不动产登记机构启用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办证企业和群众免费邮寄证书(证明);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不定期开展“不动产登记服务进小区”“周末专场”“上门服务特殊群众”等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办证领证困难及来回奔波问题,变群众跑腿为部门跑腿。

案例3: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财政局

梳理清单送政策。按照“应享尽享、直达快享”的原则,对现行的惠企政策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凡各级党委政府、政策主管部门公开发布,已有评选、认定、奖励结果,有具体补贴额度的优惠政策,均可纳入“免申即享”项目清单,并实行清单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废止。

简化流程优服务。企业认定类的奖励资金从企业申请、部门请示、政府批转、财政回复、政府签批、财政拨付6个环节缩减至部门政策比对、财政核拨资金2个环节,兑现时间从至少在1个月以上缩减至最多5个工作日。“免申即享”实现了惠企惠民政策兑现流程再造,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将政策兑现权放给主管部门,减少资金趴在账上和在途时间,企业只需将银行账号提供给相关主管部门,就可实现“免申即享”。

案例4: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便民惠企——司法局

依托园区共建共享。2022年8月11日,咸宁市首个、全省第二家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咸宁高新区正式建成启用。咸宁高新区将园区运营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与律所进行双向选择,邀请3家专业律所入驻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对入驻律师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确保园区内企业群众能享受到专业律师提供免费且优质的法律服务。

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咸宁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困难群众维权、诉讼服务”四项功能,统筹整合司法、调解、信访、诉讼四种力量,免费为园区企业及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讲、法治体检、多元解纷以及非诉讼类服务等多项服务,并集中统一受理企业和群众有关法律咨询、矛盾纠纷、执法司法、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诉求,真正做到让企业和群众反映诉求、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案例5:“胜诉即退费”模式——咸安区

权利“一次告知”,法院主动退。在立案阶段就进行胜诉退费预告知,由当事人填写并提交《当事人“胜诉退费”银行账户确认书》,一并纳入立案材料,减少原要求提交的退费申请书、票据、身份证等资料,做到主动服务、全程服务。

审核“一人负责”,流程快省心。在案件生效后,由承办法官按照裁判文书确定的诉讼费负担数额核算退费金额并提请退费,确保退费金额的真实性、准确性,减少层层流转,做好风险把控。    

办理“一键生成”,数据线上跑。通过人民法院诉讼费信息管理系统网上办理,建立线上流转审核机制。在线审批后一键对接银行系统完成退费流程,无需层层申报,省时省力双向便利,为胜诉当事人一次性办结退费。  

退费“一天办好”,诉费当日到。案件胜诉后,退费在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到账,相比以往传统线下先申请再层批的流程,大大缩短了退费时间。

案例6:“拿地即开工”八证同发——赤壁市

住建、自规、发改等部门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容缺办理,通过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全程帮办,推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不动产权登记证、规划设计方案批复、水电气网开户证明、贷款不动产登记证明“八证同发”。

减材料。按照“四个一律不要求”的原则,对非法定材料一律不要求提供,本部门办理的有关证照材料一律不要求提供,同一阶段内部门并联审批的结果材料一律不要求提供,通过网络平台能查询到的材料一律不要求提供。

减时限。建设项目从企业拿地到开工,需要依次办理项目备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批复、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涉及4个审批阶段、8个审批环节、多个审批事项,需在多部门往返多次跑,办理时间较长。为减少审批时间,强化举措创新,目前在资金和税费到位的前提下审批仅需10天,主要是从签订成交确认书到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公示的10天,在10天公示期间,完善发证的所有资料和手续,审批时间大大缩短。

优流程。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删减繁琐环节、重复资料,加强部门协作,实行内部流转,建立一次性联合踏勘,提高审批效率。同时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及园区规划等要求,细化园区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明确园区产业准入标准,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规划用地指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安全生产管控指标等其他控制性指标纳入供地前置环节,实现提前介入权籍调查,达到权籍调查与出让条件下达同步的目的。

案例7:建立涉中小投资者案件“绿色通道”及“红色预警”双保机制——通城县

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涉中小投资者案件双保机制的意见(试行)》,通过建立中小投资者诉讼“绿色通道”机制,对涉中小投资者纠纷优先立案、审理、执行;建立中小投资者诉讼“红色预警”机制,实行立案入口预警、办案过程预警、全程跟踪督办,为涉中小投资者案件提速增效。同时,延伸司法服务,主动上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尤其是办案过程中发现企业经营存在漏洞的,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制定了红色预警流程监管表及绿色通道审判、执行流程监管表,要求承办法官认真填写、附入卷宗,便于对相关案件进行监督管理。

该项机制的建立,让涉企案件办理时间大大缩短,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案例8:全面探索“准营即入制”——通山县

“一单知晓”,办事省心。制定“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告知单。将实行准营承诺即入制的适用范围、涉及审批事项、实施机关、实施依据、许可条件、办理流程、审批时限等信息告知申请人。通过流程图、宣传牌、PPT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准营即入”制知晓率。

“一表申请”,服务贴心。将行业准入、准营涉及的多张许可申请表,集成为一张综合许可登记申请表,申请人进行一次填报即可实现企业开办、经营许可全流程信息共用,同步建立电子证照库和个人办事空间,全程留存办事信息,方便申请人进行证照查询、证照复用。

“一标核准”,体验暖心。制定行业综合许可标准化审批程序,实行一个行业一套统一审批标准,整合该行业包含的所有审批环节,多个主管部门同时受理、分别审批、限时办结,使准营许可审批变“串联”为“并联”,大幅提高审批效率。

“一窗出证”,便捷舒心。统一“行业综合许可证”样式,加载集成有效许可信息的二维码,实现行业经营许可信息一码覆盖。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集成的所有许可证书电子证照,实现行业许可证书集合。在企业领取综合许可证时,一并发放法定许可证,方便市场主体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

案例9:引灌“整村授信”活水 赋能“贷”动乡村振兴——嘉鱼县

强化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整村授信”工程。实行“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新模式,全县金融系统200多名干部员工到乡村一线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选派45名“金融村官”驻村开展金融帮扶指导,全县82个行政村已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开辟了“党建引领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创优产品服务,全面提升“整村授信”质效。打造多元产品。针对涉农企业、农村农业经济大户,开发推出“嘉农贷”“农e贷”“农担贷”“再担贷”等产品;针对其他农户,开发推出“荆楚小康贷”“亲情农贷”等个性化产品,全力满足全部“三农”客户金融需求。搭建便捷平台。依托“荆楚小康贷”微贷服务平台,按照“能授尽授”“一次性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原则,全面实施“863”整村授信工程,即“辖内农户建档率达到80%以上、预授信率达到60%以上、签约授信率达到30%以上”,提高乡村振兴贷款的可获得性。实施科技赋能。通过应用生物识别、电子合约、外部数据综合接入、“人码合一”等科技手段,打造“金融e店”APP,全面推行线上“301”贷款模式,做优做强线上服务。

坚持共同缔造,全力打造“整村授信”示范。在全县各村镇召开整村授信工作现场会,发动群众决策共谋;组织金融系统员工深耕农区、社区、园区,对接“三农”领域乡村振兴项目,送服务、送资金,实现村银共建;与村党支部合作,按照微贷产品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乡村振兴贷款的信息采集、三方评议、信息录入、营销签约、审查审批等操作流程,加强农户信息资料更新管理,做到信用共管。

案例10:探索创新“活体抵押”融资模式——崇阳县

2022年,人行崇阳县支行发放咸宁市首笔活体种猪抵押贷款3000万元,将“有价资产”变成了“有效资产”,有力破解了畜牧养殖业融资困境,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做好抵押品价值评估,综合确定抵押价值。将企业存栏种猪作为质押物,通过测算种猪资产价值,评估确定抵押率,最终确定授信额度。通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质押登记,实现生猪活体资产的抵押登记。

创新“活体抵押+保险”模式,打好金融保险组合拳。创新推出“活体种猪抵押+保险保障”融资担保新模式,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从制度框架上支持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创新,解决了生猪活体抵押“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的问题。同时,针对从事养殖生产的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进一步实行利率优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物资产抵押获得融资。

建立政银企协调机制,合力控制信贷风险。积极与农业部门对接协调,共享企业种猪存栏信息,对生猪抵押资产存出栏数等情况进行动态的监管,帮助承贷银行控制生猪抵押资产风险。协调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匹配政策性农业保险,为银行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贷款银行与企业采用线上远程视频监控加线下综合监管的方式,严格加强质押品的日常管理。